- 時間:2025-06-24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通訊員?張小靜
在秦嶺南麓,嘉陵江蜿蜒流經之處,兩當縣正以生態為筆、產業為墨,在14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書寫獨特的發展篇章。從“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創新實踐,到“全域有機”的生態覺醒,再到多元產業的立體延伸,這里正走出一條生態與產業共融、經濟與民生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山地農業:深山里的“立體銀行”
蜿蜒的嘉陵江順著大峽谷流入西坡鎮,位于該鎮的金源合作社負責人馮治義正蹲在茂密的林邊觀察著眼前“閑庭信步”的云屏林草雞。“這些雞住在‘山間別墅’,吃蟲草、喝泉水,產的蛋硒含量比普通雞蛋高20%。”他笑著說,這些蛋將貼上“琵琶崖”的品牌標簽,通過物流送往重慶、成都等地的精品超市。
馮治義口中的“山間別墅”,正是兩當縣“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縮影:“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下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村中有客、四季有花”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將土地垂直空間利用到極致。近年來,兩當縣立足縣情實際,緊盯“農業優先型”和“文旅賦能型”發展定位,念好“山字經”,唱好“林中戲”,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引導群眾發展核桃花椒“雙百千萬”長效產業和“三養一藥”(中蜂、生態放養雞、食用菌、中藥材)速效產業。“這種‘長短結合’的產業布局,能讓農戶既有當年見效的‘短平快’收益,又有未來3-5年的長效保障。”
為落地“八有”模式,兩當精準發力
“地下有藥”以顯龍鎮、魚池鄉等為中心建成中藥材產業基地,發展10萬畝中藥材,讓天麻、豬苓等在原始林地孕育,借生態長出有機好貨;
“樹上有果”聚焦楊店鎮等地,37萬畝的土地上核桃、花椒突破1000萬株,構成長效產業支撐;
“林下有雞”以西坡鎮等為中心,300萬羽云屏林草雞住“山間別墅”、于林海漫步,蛋銷遠方;
“空中有蜂”依托站兒巷鎮等中蜂產業基地,10萬群中華蜂在花海里釀造“甜蜜事業”;
“棚中有菇”以左家鄉等為中心,2500萬袋食用菌蓬勃生長;
“水中有魚”挖掘水域潛力,打造特色冷水魚產業,虹鱒、金樽、三文魚“逆流而上”;
“村中有客”借“和美鄉村”“鄉村治理示范村”“傳統村落”等名片,引客體驗;
“四季有花”依托櫻花、玫瑰等種植基地,以花為媒興產業。
產業發展,關鍵在于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西坡鎮民樂合作社把小核桃做成黑芝麻核桃糕等休閑食品,銷往全國;顯龍鎮、魚池鄉千畝玫瑰基地,既產精油、純露等日化產品,又推出采摘體驗等農旅項目;創業創新示范園里,“兩當麻椒雞”憑獨特風味成游客必嘗,空心掛面、紅臊子等精深加工線加速運轉,預計2025年年產值達2700萬元。截至目前,產業經營性收入撐起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重要部分,持續助農增收。
“全域有機”:播種有機未來
兩當的“全域有機”并非一時興起,而是一場歷經十余年的生態覺醒。
“全省最具人居環境競爭力縣”的稱號,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兩當版“富春山居圖”;作為甘肅首個國際慢城,云屏鎮為全域有機發展樹立了詩意標桿;泰山鄉、廣金工作站等超高負氧離子、高森林覆蓋率之地,成為“康養旅游百強縣”的金字招牌;楊店、權坪、皮良等傳統村落,留住了最美鄉愁;太陽村等“和美鄉村”與棉老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榮譽,更是有機農業與基層治理交相輝映的典范。
2025年《兩當縣發展“全域有機”(2025-2027年)實施方案》出臺,標志著這場生態革命進入深化實踐階段。方案提出“七大創建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14個有機產品生產基地,認證21個有機產品,有機人才培育覆蓋到10%的行政村。為確保政策落地,整合農業、環保、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資源,形成“一鏈到底”的推進機制,為打造“品質新兩當、有機慢生活”新名片注入強勁動能。
在泰山鄉新崖村的原始青杠林下,天麻籽種正在菌床中孕育。“我們的天麻不用化肥農藥,而且種在從未有過農殘的原始土地上,今年種了30畝有機天麻,預計市場價格是普通天麻的3倍以上。”泰山鄉黨委副書記王偉介紹道。憑借94%的森林覆蓋率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天麻、椴木木耳等有機作物在這里蓬勃生長。
走進左家鄉德源菌業制棒車間,工人們熟練地將原生態木屑、有機麥麩等原料按精準比例混合,這些優質的原材料是有機香菇生長的“營養庫”,確保香菇在生長過程中汲取充足養分,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從源頭保證品質。不久后,這些菌棒將接種上香菇菌種,在適宜的環境中孕育出鮮嫩肥美的香菇。
當傳統農業遇上有機革命,農產品價值被重新定義。在民樂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有機核桃仁經過低溫烘焙、真空包裝,成為“甘味”金獎產品;創業創新示范園的蔬果脆、菌菇醬等深加工產品,價格翻了一番又一番;綠殼土雞蛋“廣香河”“琵琶崖”“樺林松”等品牌聲名遠揚,特別是琵琶崖商標的綠源烏雞被認定為“中國綠色食品”。有機未來在這片土地上逐漸生根發芽,蓬勃發展。
多元產業:生態經濟的立體延伸
在工業發展的壯闊畫卷中,兩當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穩健邁進,全力在綠色礦山與特色加工業領域書寫突破篇章。
積極推動中金、招金、會成礦業、水投公司擴能升級,有序推進花崖溝金礦、張家方解石探轉采,為工業發展強基賦能。
在中金、招金礦業的金礦礦區,“綠色開采”理念貫穿始終;沁香怡玫瑰產業園里,玫瑰從種植到采摘、制作精油、純露、手工皂生產形成閉環,在護膚市場站穩腳跟;興源中藥材飲片將本地中藥材深加工,把天麻、豬苓等制成高附加值飲片;果老仙酒業釀造的兩當蜜酒,成為康養旅游的“明星伴手禮”。這些特色加工業態正向著“專精特新”方向茁壯成長。
服務業的繁榮樂章亦在悄然奏響。兩當不斷完善服務業發展體系,全力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項目,完成智慧物流中心建設,筑牢發展根基。一方面,悉心呵護批零住餐等傳統服務業,助力其煥新活力;另一方面,積極擁抱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線上醫療等現代服務業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服務業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合規納統,壯大發展方陣。
富民公司、木云科技、德源菌業等企業逐浪跨境電商、外貿出口領域,不斷拓展發展邊界。“我們的菌菇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邁出國門走向了歐洲人的餐桌,今年開春我們已經完成了一筆119萬元的出口訂單。”左家鄉德源菌業的負責人吳俊峰說。
木云科技將目光投向本土非遺傳承,挖掘傳統麻椒雞制作工藝,通過“木云優選”平臺及電商渠道,麻椒雞不僅成為游客打卡必嘗的“兩當味道”,更獲得隴南首家肉制品SC認證,生產線累計帶動30余人就業,產品暢銷省內外。如今,這款非遺美食正試水跨境電商,有望成為國際市場的“兩當味道”新名片。
從產業鏈條的縱向延伸到產業生態的橫向拓展,兩當正以多元產業的協同共振,奏響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
從“八有”山地農業的“立體銀行”,到全域有機的“生態革命”,再到工業與服務業的“雙向賦能”,兩當正以“山字經”為筆,“生態牌”為墨,打響“全域牌”,在秦嶺南麓繪就產業革命的壯美畫卷。這片土地上,“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枝繁葉茂、“全域有機”的方興未艾、多元經濟的蓬勃生長,正共同書寫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生態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