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11
- 來源:隴東報
慶陽融媒記者 秦麗麗
近年來,正寧縣緊抓國家以工代賑政策機遇,將其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創新實踐“項目帶動就業、就業促進增收”模式,不僅讓群眾在“家門口”端穩了“飯碗”,還提升了鄉村基礎設施水平,通過技能培訓增強群眾致富本領,繪就“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嶄新畫卷。
近日,筆者在正寧縣五頃塬回族鄉孟河村產業路以工代賑工程現場看到,工人正在加緊施工,為確保工人身體健康和工程進度不受影響,施工管理方采取錯峰方式施工。“該工程總投資424萬元,截至目前,路基已經修好,預計10月底全面竣工。按照要求,項目以工代賑資金總額的30%以上、不低于122萬元作為當地群眾的務工收入。”正寧縣發展改革局局長趙曉程說。
今年,正寧縣在五頃塬回族鄉孟河村、西坡鎮韓坳村和柴橋子村、宮河鎮長口子村實施3個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項目,主要包括產業路、通組水泥路、道路水毀修復等工程,目前,所有工程項目均已開工。
“以前要去外省務工,照顧不了家人,現在村里修路,我在工地干活,一天能掙100多元,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在正寧縣西坡鎮柴橋子村通組水泥路以工代賑項目務工的柴橋子村村民段小琴說。
正寧縣牢牢把握“就業優先、群眾參與”原則,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促進群眾增收緊密融合,通過精準建立“項目崗位需求清單”和“村民務工意愿清單”,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參與項目建設。僅西坡鎮韓坳村、柴橋子村通組水泥路以工代賑項目,就為本村及周邊100余名村民提供了砌筑工、運輸工、普工等就業崗位,人均月增收3500元以上。據了解,2024年以來,正寧縣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累計發放勞務報酬400多萬元,帶動300多名群眾實現了“務工不離鄉、增收又顧家”。
“我學會了綁扎鋼筋和模板支護,每天能掙150元,增加了收入。”孟河村村民馬秀寶參加完五頃塬回族鄉孟河村產業路以工代賑項目培訓后高興地說。
正寧縣創新推行“培訓+實訓+上崗”模式,圍繞項目實施需求,針對性開設砌筑、農村公路設施維護、果樹修剪嫁接等實用技能培訓班,邀請經驗豐富的“土專家”和行業技師“手把手”現場教學,培訓合格的學員,優先安排進入以工代賑項目工地就業,實現“結業即上崗、上崗即增收”。據統計,經過培訓后參與項目的群眾中,超過85%的人員成為項目組的技術骨干。
如今,行走在正寧縣榆林子鎮的塬面上,新硬化的產業路直通果園,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正是以工代賑項目結出的累累碩果。
“以前一下雨,路就走不了,蘋果運不出去,只能干著急,現在水泥路通到了果園邊,客商的大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運費省了一大筆錢。”榆林子鎮蘋果種植大戶張軍飛指著門前嶄新的產業路說,路通后,他家的蘋果銷量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