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29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靳淑敏?尚敏賢
盛夏成州,萬物并秀。
無論是鄉村振興的廣袤田野,或是產業勃興的活力園區,還是日新月異的城市新區,濟濟英才聚在成縣、干在成縣、拼在成縣,為高質量發展盡展其長。
“人才是第一資源”,決定著一方水土的發展上限。
面對“引才難、留才難”的發展之困,成縣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緊扣“抓引才優結構、抓育才優素質、抓留才優生態、抓用才優機制”的“四抓四優”人才隊伍建設三年提升計劃,系統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體系,讓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這片涌動創新激情的土地上,人才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人才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漸次鋪開。
電商達人讓山貨網銷全球,技術專家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歸雁青年引領鄉村產業蝶變……他們在產業鏈上精耕細作,在創新前沿陣地攻堅克難,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揮灑創意,在基層治理的細枝末節里傾注智慧,書寫著波瀾壯闊的高質量發展實踐。
破題:改革闖關筑鳳巢,打好引才“組合拳”
當問題成為發展的阻礙,唯有改革創新破除壁壘。
梳理成縣人才賦能的逐級優化,一份特殊的“問題清單”折射出破局之道:醫療骨干斷層、農產品附加值低、高層次人才緊缺……
在成縣人民醫院,“名醫工作室”張旭濤醫生剛剛結束一場手足外科手術,作為特需人才被引進,他填補了成縣人民醫院手足外科的空白。同樣被縣醫院“名醫工作室”等柔性人才政策打動,省人民醫院專家達明緒在縣醫院成立了關于腫瘤外科的“專家工作室”。
“三年來83項新技術、新項目落地,多次填補了醫療方面縣域空白,不僅建成了一批重點優勢學科,還培養了一批區域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成縣人民醫院院長王慧敏感慨道。
這只是成縣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緊扣全縣發展定位、產業所需以及崗位所求,不斷完善政策機制,打出招才引智“組合拳”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成縣“一把手”掛帥攻堅,主動“走出去”,赴省內外高校舉辦人才推介暨招聘會引才納賢,開展“點對點”宣介,對特別緊缺的尖端人才特事特辦。
近年來組織各類人才招聘會10余場次,引進各類人才114名。并通過“候鳥式”“周末工程師”等靈活方式,引進省內外30余名農業和醫療領域專家人才借智攻關縣域發展技術難題,有效彌補了重點行業和領域人才短板。
“這三年,我們通過‘剛性筑基+柔性引智’雙軌機制,招考引進骨干醫師38名,新建神經外科、神經內科、腫瘤科等科室,四級手術、微創手術占比明顯提升。”王慧敏笑著告訴記者。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成縣以改革銳氣疏堵通淤,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多路徑并行攻關,構建起了層次分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激活:多元育才生新綠,鋪好成長“高速路”
致治之要,以育才為先,既要向陽生長,更需深扎根系。
成縣的育才哲學在課間、田間、車間生動演繹,成縣持續實施高端創新人才延攬、領軍拔尖人才選拔、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行業骨干人才鍛造、實用技術人才培育、青年創新人才扶持等重點工程,深化實施“六個一”人才鏈賦能產業鏈工程,通過“理論+實訓”相融合方式,實踐育才、精準育才、結對育才,多措并舉打造人才孵化洼地。
——遴選推薦基層骨干參與“龍江之光”人才培養工程,到市直單位跟崗學習,讓青年英才“向上生長”;
——開展“領軍人才下鄉”行動,以17個鄉鎮人才工作站和電商孵化、現代農業等4類產學研基地為主陣地,培養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讓專家人才“向下扎根”;
——通過與甘肅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隴南師范學院等建立校地企合作,著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讓復合型人才“向新而行”。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先后舉辦各類人才主體培訓班次30多期,培訓5300余人次,新建人才服務站3處、人才孵化室4處。
育才沃土上,標桿的力量催人奮進。
走進甘肅隴小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核桃油開發的護膚品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作為全國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其產品科技含量正在逐年上升,從研究核桃粉到正在研發的壓榨后核桃餅中蛋白的物理提取,隴小南僅發明專利5個,實用新型專利10個,外觀專利8個,商標200多個。
“光核桃產業,我們就培育了2個高級農藝師。”公司負責人趙武強作為省級領軍人才,更是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先后為公司培養了4名高級農藝師。“我們的研發團隊與隴南師范學院、甘肅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個高校圍繞產品研發、包裝、生產工藝、設備等多方面進行合作。”
一系列“養成計劃”的實施,為成縣培育出更多行業翹楚、業界精英。
成縣人民醫院構建了“外出進修+學術交流+院內培訓”三維繼續教育體系。新醫生科室輪訓、骨干赴外進修、全員參與“學術講堂”,并針對新科目、新技術,相關科室組團式學習培訓。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既要“頂天立地”的領軍者,更需要“鋪天蓋地”的生力軍。
在小川鎮街道的西狹古鎮巧手創意坊里,負責人周東芳正在指導社區的兩位村民,如何組裝花瓣、葉子,怎樣配色效果更好。作為成縣鄉土人才,如今她線上線下帶領著500多人,依靠鉤織增收,產品遠銷比利時、新加坡等地,年收入達200多萬元。
“好多陪讀媽媽利用空閑時間,不僅能掙點家用,更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周東芳如是說。
優化:政策暖流留人心,“吾心歸處”是桑梓
環境好,則人才聚。“拴心留人”的生態,是人才扎根的關鍵。
成縣認真落實人才優待政策,不斷優化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環境,以政策暖流澆灌“吾心歸處”。
不僅如此,成縣深化落實“一意見兩辦法”人才引進激勵保障措施,以“真金白銀”優化人才環境。縣級領導主動與新引進人才結對子,讓各類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受尊重。
今年以來,成縣縣級領導走訪慰問優秀專家人才55人次,解決高層次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問題7個,積極推進人才公寓建設,落實“隴原人才服務卡”持卡人員體檢全覆蓋,全面申報“山水隴南”人才服務卡,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人才興則成縣興,人才強則成縣強。成縣以愛才“溫度”,提升各類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一批批各領域英才正在不斷成長。
深耕:群雁齊飛助振興,構建干事創業“新高地”
走進黃渚鎮人才工作站,在黨徽的映照下,工礦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返鄉創業人才、黨政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清晰明了,如一條廊道,串聯起黃渚高質量發展密碼。
以人才之“興”,促產業之“強”、鄉村之“美”、民生之“富”在這里具象化。
“我們通過分類建立人才信息庫,精準管理資源。以‘歸雁興村’‘百才進百村’‘關愛聯系’三大行動為依托,激發人才活力。”黃渚鎮黨委書記曾會寧說。目前全鎮共有68名各類人才返鄉創業,84名村“兩委”干部中,有種養殖大戶6名、合作社負責人11名、復轉軍人2名、經商能人10名、返鄉大學生8名,在鄉村一線施展才華。
成縣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薈萃。在市場經濟浪潮與城鎮化進程中,無數成縣兒女懷揣夢想走出大山,在廣闊天地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而今,當發展的重心錨定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如何培養一批愛農村、懂農村、愿意建設農村的人才隊伍是釋放人才紅利的“必答題”。
成縣將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持續深化《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成縣“百才進百村”行動實施方案》,激勵各類優秀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集聚,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入戶。
基于此,成縣堅持引育并重,精心構建“頭雁”“歸雁”“鴻雁”三雁齊飛格局,不斷壯大人才隊伍規模,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育強“頭雁”領航。建立縣鄉聯動的村級后備干部培養格局,明確1008名村級干部后備人選,通過結對幫帶、跟崗鍛煉育強“頭雁矩陣”,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全覆蓋;
喚回“歸雁”興鄉。在全縣17個鄉鎮建立標準化鄉村振興人才工作服務站,建立成縣籍在外人才聯絡群和鄉土人才庫,推選市、縣級優秀鄉土人才549名,確定“歸雁”人才612名。
招引“鴻雁”聚力。創新開展“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和“百才進百村”行動。常態化加強鄉鎮科技專員、金融專員、駐村隊員和到村任職選調生“四支隊伍”的考核管理。擇優選派農林、文旅系統150名專業技術人才,與132個產業發展村建立幫聯關系,“手把手”幫扶鄉村發展產業、培育鄉土人才……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
黃渚鎮青年成輝響應號召返鄉創辦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精品果蔬觀光農業,年產值超過13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25萬元。在成輝看來,“這里既有鄉土情懷,更有干事舞臺!”
當個人的夢想融入家鄉振興的藍圖,這里無疑將成為各類人才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事業能出彩、夢想能成真的“新高地”。
人才蔚起,未來方興。改革破題是根本,沃土育才是基石,鄉情聚智是關鍵。
行走在成州大地,人才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正徐徐展開,高質量發展的航船必將駛向壯闊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