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19
- 來源:定西日報
新定西·定西日報記者?魏璐
定西,這片氣候溫涼、干而不燥、涼而不陰的土地,自古便有“天然藥倉”的美譽。如今,依托專業化市場體系的蓬勃發展,當地中藥材產業正沿著規范、高效的脈絡茁壯成長。全市已建成以隴西首陽、岷縣當歸城、渭源渭水源等5個大型市場為龍頭的中藥材市場體系,年交易量突破150萬噸、交易額近300億元,在構建專業化市場體系的實踐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清晨七點,隴西縣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已早早蘇醒。空氣中,當歸的醇厚、黃芪的清甜與黨參的溫潤交織彌漫,勾勒出獨特的“藥香晨曲”。
切片大廳內人聲鼎沸,各地口音的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奏響著市場活力的序曲。
商戶王永紅蹲在柜臺后細心整理藥材,指尖輕捻一片黃芪,斷面細密的紋理清晰可見。“瞧這斷面,越細密品質越好,”她抬頭對圍攏的客商笑道,“咱首陽的黃芪,實打實的好貨!”
從“憑經驗”到“看報告”,專業底氣藏在細節里。
隴西縣初燕農副產品經營部柜臺前,負責人王望生將檢驗報告書遞給安徽客商吳世濤:“每袋藥都帶著‘身份證’,農殘、重金屬檢測全合格,放心收!”
“老規矩,先看樣品再看大貨,藥材得摸得著、聞得到才安心。”吳世濤掂量著藥材,語氣透著認可,“現在是真方便,看好的貨直接走市場物流,不用自己拉,效率高!這里品種全、品質好、價格公道,我們亳州客商都愛來。”
這片繁忙景象,正是首陽市場專業化升級的縮影。在180畝的市場范圍內,日均350噸原藥、60噸飲片的交易量背后,是3500多名常駐外地客商的持續信賴,是3000多個就業崗位的穩定支撐,更成為“產家不出門,藥材銷八方”的黃金通道。
從昔日的地攤交易到如今的規范展廳,從傳統的面對面議價到“互聯網+”的線上布局,投入2.4億元改造的O2O體驗中心、溯源中心等設施,讓藥材流通環節煥發全新活力。
“我在這經營20多年,親眼見證了市場的變化。”隴西通源藥業負責人盧小剛感慨道。如今,他的藥材直供揚子江、以嶺等知名藥企,僅上半年就完成了3000多萬元銷售額。“現在我們做生意更有底氣了。”
市場總經理馬振國介紹,今年切片展廳已完成全新升級,免收倉儲費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新客商入駐。更值得期待的是,大數據中心將于8月底正式啟用,屆時將為經銷商和下游企業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服務,助力種植戶與加工企業實現精準對接。
向南驅車,渭源縣會川江能中藥材交易市場同樣繁忙。成捆中藥材碼放如山,藥農們按等級分揀、打包,動作行云流水。曾經路邊擺攤、車輛亂停的景象早已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分區明晰的商鋪、規范檢測站和高效物流區。
“以前收藥像打游擊,現在倉儲、物流一條龍,安徽、四川客商直接來提貨。”管理員王小林踩著晨露說道。目前,該市場年銷藥材3.8萬噸,帶動7.2萬藥農戶均增收6000元。
攤位前,藥農李大姐將分揀好的當歸裝袋過秤,尼龍袋的沙沙聲里,滿是“種藥不愁賣”的踏實與喜悅。
而在岷縣中國當歸城,天未亮透便已車水馬龍。作為全國最大的當歸專業市場,這里日均800多噸的交易量,讓4000多輛大小貨車在晨光中穿梭,2萬多藥農、商戶在攤位間摩肩接踵。
當歸城交易市場主任暢明福介紹道,“下一步,我們通過與省屬國有藥投企業或上市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實施岷歸‘九統一’品牌經營戰略,通過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檢測、統一認證、統一追溯、統一結算、統一育苗、統一規格、統一倉儲,以保護岷歸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同時,在傳統經營基礎上通過轉型升級,以飲片交易為突破口,推動線上、線下、金融、電商一體化經營模式。”
倉儲強則產業興,硬核設施托舉大市場。依托“天然藥倉”的稟賦,定西持續推動倉儲能力擴容增量,引進中國中藥、九州通集團等企業建設倉儲基地和“智能云倉”,全市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140萬噸,儲藏品種320多個。
如今,隴原大地上的中藥材專業市場正以各自特色,編織起連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紐帶。它們用專業化運營規范流通秩序,用數字化手段打破時空界限,用品牌化戰略提升產業價值,讓“隴藥”的清香沿著產業鏈飄向遠方,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當晨光灑滿交易大廳,這里的每一筆交易、每一次驗貨,都在書寫著“隴藥”通過專業化市場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