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6
- 來源:民族日報
???
???
臨夏融媒記者?馬瑞鵬?馬茹萍
八月的臨夏,黃土高原的山峁溝壑被一片片濃綠和星星點點的紅點綴,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獨特而濃烈的麻香,這是屬于收獲季的味道。對于我州5.3萬戶椒農而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紅色小顆粒,承載著他們全年生計的希望。
過去,這份希望時常伴隨著焦慮。“好花椒賣不上好價錢”是許多像積石山縣安集鎮茍家山循環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海勝一樣的從業者多年的心結。然而,今年夏天,焦慮正被信心取代。一場國家級行業年會的舉辦、一筆筆來自全國大客商的訂單,正在為這個西北小城的花椒產業按下“加速鍵”。
從“藏在深閨”到“躋身主流”:一場年會帶來的破冰之旅
7月24日,2025中國·臨夏花椒產銷對接大會暨花椒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年會首次在甘肅臨夏召開。這并非一次簡單的會議選址變更,在聯盟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魏安智看來,這是一次為臨夏花椒“正名”的“認知破冰”。
“臨夏作為全國花椒18個主產區之一,其產業價值長期以來未能被充分挖掘,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認知度’的局限。”魏安智對記者說。他尤其提到,當地特有的棉椒品種,其獨特價值因宣傳和交流不足,始終未進入主流視野。
此次“雙會聯動”(聯盟年會+產銷對接大會),將一個全國性的交流平臺直接搬到了產區。科研專家、采購巨頭和加工企業負責人得以親手觸摸臨夏花椒的質感,親身感受其撲鼻的香氣和醇厚的麻味,認知的壁壘在親身體驗中被打破。
破冰的效果立竿見影。重慶紅椒椒商貿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雪林,一位與臨夏花椒打了30年交道的“老椒人”,在現場一舉簽下80噸的訂單。“臨夏花椒顆粒飽滿、色澤紅艷、麻味醇厚、香氣悠長,品質穩居全國前列。”他對選擇的貨源贊美不已。他的公司渠道遍及全國,并出口日韓及東南亞,這筆訂單意味著臨夏花椒將再次香飄海外。
政策的東風也精準吹向產業痛點。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我州為臨夏縣、積石山縣落實了2000萬元產業資金,專門用于建設標準化廠房、冷藏庫及購置精選色選機和烘干設備。“過去,我們以日曬為主,看天吃飯,制約了花椒品質和價格提升。”展銷會上,一位機械制造商一眼看出了產業升級的關鍵瓶頸。如今,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在替代傳統的晾曬場。
“政府搭臺,產業唱戲”:西部農業產業轉型樣本
臨夏花椒產業的“破冰”之舉,并非簡單的市場自發行為,而是一場在政府精心主導下、自上而下的產業升級戰役。
州委、州政府將花椒產業定位為“劉家峽生態保護的重要屏障”和“積石山災后產業重建的重要支撐”,其戰略高度不言而喻。隨之而來的是一套精準的“組合拳”:《關于推動臨夏州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16條具體政策、20項年度任務清單以及一份委托專業機構編制的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政府的角色首先是“推銷員”和“搭臺者”。州領導親自帶隊,南下四川、重慶考察取經,又將那里的行業協會“請進來”問診把脈。更大手筆的是,他們成功將“臨夏花椒”納入全國花椒價格指數監測體系,這意味著臨夏獲得了花椒市場的“話語權”,價格不再被動。同時,“臨夏花椒網”獨立門戶網站的開通,構建了產業數字基礎設施。
更重要的是,政府通過真金白銀引導產業補齊最致命的短板——產后加工,直接促成了產銷關系的重塑。
陳海勝的合作社今年銷售量凈增40萬斤,他的感受最為直接:“許多外地客商不遠千里來采購,一站式的對接砍掉了中間環節,渠道通了,椒農和合作社的收入實實在在看漲。”這番話道出了關鍵:政府搭建的平臺,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將過去被中間商層層盤剝的利潤,最大限度地還給了生產端。
“老把式”與“新農人”:科技賦能下的微觀變革
所有宏大的產業敘事,最終都要落在每一個具體的農民身上。技術的滲透,正在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上延續了多年的種植習慣。
李世茂是一位普通的積石山縣椒農,用7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自我革命”。7年前,他憑老經驗種植花椒,“澆水施肥全憑感覺”,畝產僅幾十公斤。轉機來自林業部門組織的外出學習,帶回了拉枝、整形及修剪等科學管理技術后,他意識到“過去舍不得剪枝,結果枝條密不透風,花椒長得又小又少”。如今,畝產增加了30公斤,優質花椒每公斤能多賣十幾元。四川和重慶的客商每年都提前預訂,科學管理讓他嘗到了甜頭。
臨夏縣蓮花鎮仲康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魯仲康,對技術的感受更為深刻。從2018年的“門外漢”,到如今對有機肥、土壤改良和品種更新侃侃而談,他的轉變源于州林草中心技術推廣站“手把手”的幫扶。“技術員每年至少3次深入田間,從育苗、施肥到采摘全程指導。”政府還“升級服務”,邀請重慶專家現場教學。
更深刻的變革來自無刺花椒的推廣。嫁接繁育20萬株無刺花椒苗木,旨在解決花椒產業最耗時耗力的采摘難題。這不僅是品種的改良,更是對生產關系的優化,旨在降低對密集勞動力的依賴。
甘肅椒管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貴彬看到了更大的潛力:“這里的花椒種植歷史悠久,但管理相對粗放,畝產僅28公斤。通過科學管理,畝產完全可達100公斤以上。”他帶來的無人機飛防、小型家庭烘干設備,是為小農經濟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一場旨在釋放土地潛能的“效率革命”,正在田間地頭悄然發生。
未來的挑戰:品牌、深加工與未雨綢繆
盡管勢頭強勁,但臨夏花椒的產業升級之路仍面臨考驗。
首要挑戰是品牌整合。目前,在全州“臨夏花椒”的大傘下,仍存在“梅花”“興蓮”“隴香麻”“李建平”等多個自有商標。魏安智一針見血地指出:“下一步,必須整合4縣乃至更多產區的資源優勢,打造一個統一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否則,各自為戰,難免會造成內耗,無法形成合力沖擊全國市場。
其次,深加工仍處于雛形階段。展銷會上展出的花椒油、花椒醬和花椒零食等產品,更像是對可能性的探索,而非成熟的產業板塊。能否培育出本土龍頭企業,或將國內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引入臨夏,實現精深加工產品的規模化、市場化,是決定產業附加值天花板的關鍵。
此外,當前的市場利好得益于多年庫存的清空和成功的營銷。但農產品價格周期波動是常態,如何建立應對市場風險的長效機制,保護椒農建立起來的信心,需要決策者未雨綢繆。
從昔日的“提籃小賣”到如今的“盛裝出嫁”,臨夏花椒產業的蛻變,提供了一個觀察西部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樣本——它證明,對于擁有特色資源但缺乏市場能力的欠發達地區,強有力的政府引導在產業起步階段至關重要。但政府的角色并非大包大攬,而是精準地“搭臺”、補短板、引技術、拓市場,最終的目的是激活市場本身的活力,讓“看不見的手”更好地發揮作用。
當下,醇厚的椒香正乘著產業升級的東風,飄出臨夏、飄向更遠的地方。這顆小小的紅色果實,不僅染紅了臨夏的山川,更照亮了成千上萬農戶紅火的日子。它的故事,關乎產業,更關乎人。
陳海勝的合作社今年銷售量凈增40萬斤,他的感受最為直接:“許多外地客商不遠千里來采購,一站式的對接砍掉了中間環節,渠道通了,椒農和合作社的收入實實在在看漲。”這番話道出了關鍵:政府搭建的平臺,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將過去被中間商層層盤剝的利潤,最大限度地還給了生產端。
“老把式”與“新農人”:科技賦能下的微觀變革
所有宏大的產業敘事,最終都要落在每一個具體的農民身上。技術的滲透,正在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上延續了多年的種植習慣。
李世茂是一位普通的積石山縣椒農,用7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自我革命”。7年前,他憑老經驗種植花椒,“澆水施肥全憑感覺”,畝產僅幾十公斤。轉機來自林業部門組織的外出學習,帶回了拉枝、整形及修剪等科學管理技術后,他意識到“過去舍不得剪枝,結果枝條密不透風,花椒長得又小又少”。如今,畝產增加了30公斤,優質花椒每公斤能多賣十幾元。四川和重慶的客商每年都提前預訂,科學管理讓他嘗到了甜頭。
臨夏縣蓮花鎮仲康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魯仲康,對技術的感受更為深刻。從2018年的“門外漢”,到如今對有機肥、土壤改良和品種更新侃侃而談,他的轉變源于州林草中心技術推廣站“手把手”的幫扶。“技術員每年至少3次深入田間,從育苗、施肥到采摘全程指導。”政府還“升級服務”,邀請重慶專家現場教學。
更深刻的變革來自無刺花椒的推廣。嫁接繁育20萬株無刺花椒苗木,旨在解決花椒產業最耗時耗力的采摘難題。這不僅是品種的改良,更是對生產關系的優化,旨在降低對密集勞動力的依賴。
甘肅椒管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貴彬看到了更大的潛力:“這里的花椒種植歷史悠久,但管理相對粗放,畝產僅28公斤。通過科學管理,畝產完全可達100公斤以上。”他帶來的無人機飛防、小型家庭烘干設備,是為小農經濟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一場旨在釋放土地潛能的“效率革命”,正在田間地頭悄然發生。
未來的挑戰:品牌、深加工與未雨綢繆
盡管勢頭強勁,但臨夏花椒的產業升級之路仍面臨考驗。
首要挑戰是品牌整合。目前,在全州“臨夏花椒”的大傘下,仍存在“梅花”“興蓮”“隴香麻”“李建平”等多個自有商標。魏安智一針見血地指出:“下一步,必須整合4縣乃至更多產區的資源優勢,打造一個統一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否則,各自為戰,難免會造成內耗,無法形成合力沖擊全國市場。
其次,深加工仍處于雛形階段。展銷會上展出的花椒油、花椒醬和花椒零食等產品,更像是對可能性的探索,而非成熟的產業板塊。能否培育出本土龍頭企業,或將國內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引入臨夏,實現精深加工產品的規模化、市場化,是決定產業附加值天花板的關鍵。
此外,當前的市場利好得益于多年庫存的清空和成功的營銷。但農產品價格周期波動是常態,如何建立應對市場風險的長效機制,保護椒農建立起來的信心,需要決策者未雨綢繆。
從昔日的“提籃小賣”到如今的“盛裝出嫁”,臨夏花椒產業的蛻變,提供了一個觀察西部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樣本——它證明,對于擁有特色資源但缺乏市場能力的欠發達地區,強有力的政府引導在產業起步階段至關重要。但政府的角色并非大包大攬,而是精準地“搭臺”、補短板、引技術、拓市場,最終的目的是激活市場本身的活力,讓“看不見的手”更好地發揮作用。
當下,醇厚的椒香正乘著產業升級的東風,飄出臨夏、飄向更遠的地方。這顆小小的紅色果實,不僅染紅了臨夏的山川,更照亮了成千上萬農戶紅火的日子。它的故事,關乎產業,更關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