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7
-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
涼州區馬鈴薯收獲現場。本文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奉乾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金奉乾
初秋時節,薯香四溢。連日來,在武威市涼州區發放、張義等鄉鎮,廣大種植戶正搶抓晴好天氣采收土豆。
8月23日,記者在涼州區發放鎮下沙子村千畝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看到,伴隨著機器轟鳴聲,土豆收獲機在田間穿梭作業,一顆顆外觀飽滿、色澤鮮亮、個頭勻稱的“金豆豆”從地里翻滾而出,鋪滿了壟畦地頭,田間地頭一片豐收景象。
村民們緊跟在收獲機后,將土豆按照個頭大小分類拾撿,快速裝入編織袋中。不遠處的裝車現場,在傳送帶輔助下,一袋袋土豆由地面升轉至大貨車車廂,工人們再將其碼放整齊,現場井然有序。
“通過精細化管理,今年的土豆長勢普遍很好,‘大西洋’這個品種每畝可產3.5噸以上。我們還采用‘即采即運’模式,剛收獲的土豆即刻裝車,運往云南、貴州、上海等地。”望著眼前火熱的豐收場景,種植大戶孟志強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這片面積達5500畝的土地去年還種植著玉米等作物,今年通過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改種了優質高產的“甘農薯7號”馬鈴薯。該品種具有肉質細膩、口感鮮美、形狀規整、耐儲存等特點,特別適合長途運輸和加工,為產業增收提供了品種保障。
土豆收獲機在作業。
如今在涼州區,智能化灌溉等新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糧食作物增產關鍵。今年,全區馬鈴薯種植基地全部采用膜下滴灌節水技術,再通過智能監測系統,根據天氣實際情況監測統計數據,并將水分和養分精準輸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提高了生長效率。
“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智能化滴灌的使用,把畝產年用水量降至300立方米以內,節水率超過50%。再加上對作物栽培模式的標準化管理,土豆的產量和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狈N植大戶孟志強頗有感觸地說,新方法不僅提高了土豆的產量和品質,更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村民在撿拾土豆。
涼州區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這里氣候涼爽,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土質沙軟,有利于土豆塊莖膨大,是土豆的理想產區。
近年來,涼州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體系化繁育、集約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的“全鏈發展”思路,通過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等措施,加快推動馬鈴薯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今年涼州區種植馬鈴薯8萬畝,建成100畝標準化示范基地106個,示范面積達4.4萬畝,預計全年鮮薯總產量可達28萬噸,產值達3.9億元?!睕鲋輩^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彬德介紹,在推動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涼州區全面構建起“加工+菜用”雙品種體系,“大西洋”“甘農薯7號”等加工型品種主要銷往甘肅達利等食品加工企業,“希森6號”“沃土5號”“冀張薯12號”等菜用型品種則遠銷湖北、云南、陜西、新疆等地,“小土豆”已經成為當地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土豆豐收了。
據悉,涼州區已培育17家、超500畝規模的經營主體,機械化生產率達95%,甘肅農業大學馬鈴薯專家全程為涼州區馬鈴薯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實現了產業發展降本增效。同時,以達利集團為依托,構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聯盟,培育了吳牧久遠農民專業合作社、永富瑞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批示范主體,通過統一供種、訂單收購、標準化基地建設等方式,實現產銷無縫對接。此外,還建成馬鈴薯全粉生產線3條,年生產全粉3.5萬噸以上,打造了集馬鈴薯種植、加工、儲藏、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模式。
在政策扶持下,涼州區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全程機械化作業和集約化管理,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戶穩定增收。
“最近家里的農活干完了,就到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來干活,一天下來能掙150元?!闭谘b袋的發放鎮下沙子村村民陳典東笑著說,馬鈴薯產業不僅帶富了種植戶,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滿地“金疙瘩”。
新鮮土豆運往外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