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8
- 來源:張掖日報
段?海?張萬禮
祁連山下,林蔭深處,隨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推進,高臺縣的林地正悄然書寫著增收致富的新故事。在果樹掩映中,一群群土雞悠閑踱步,農家樂的笑聲隨風飄蕩——這不是傳統的林間圖景,而是該縣盤活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帶來的生機盎然。
林間空地“長”出好日子
走進新壩鎮古城村,村民關紅承包的15畝杏林碩果累累。2016年起,他投資15萬元在杏林置辦4個蒙古包,添置秋千、吊床等設施,辦起特色農家樂。“每年4月下旬到10月上旬營業,年接待游客五六千人次,收入四五十萬元,最多一天接待過100人。”關紅滿意地說。杏子、綠蔭、美食組成的林下空間成了吸引游客的“聚寶盆”。
在合黎鎮五四村,村民荊柏林在蔥郁的李子林下撒著玉米粒,幾百只毛色光亮的黑鳳雞、烏雞、土雞立刻圍攏過來。“以前光知道種樹,林子下面大片地都浪費了。”荊柏林笑道,“現在好了,雞吃林下的雜草、蟲子,我們只需補喂點自種的玉米,省了飼料錢。雞糞、草渣和樹葉發酵后又是上好的有機肥,讓果樹長得更好、果子更甜!”他算起賬來滿是成就感:“林下散養的土雞最受歡迎,一斤12元,一只賣150元到200元。餐館老板是回頭客,好多顧客都提前預訂,逢年過節根本不夠賣!”這種“林上有果、林下有雞”的立體種養模式,讓果樹為雞群撐起天然綠傘,雞群則成了林地的“除草工”和“施肥員”,生態小循環帶來經濟大效益。
產業鏈條越拉越長
在合黎鎮六二村豪鑫原林下土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有元將林下養雞做成了“一條龍”產業。發展林下養殖7年多,他不僅出售成雞,還向周邊農戶供應優質雞苗和飼料。“今年進了2萬多只雞苗,已完成疫苗注射和50天脫溫培育,增強抗病力后賣給鄉親們,已經賣了1.2萬多只。”王有元介紹。“他家的雞苗個頭大、不愛生病,買了20來只,自家吃或賣掉都劃算!”買了雞苗的王大爺贊不絕口。合作社的實踐,讓林下經濟的火種點燃了更多農戶的熱情。
“綠色銀行”釋放振興動能
高臺縣林地面積26.09萬畝,園地面積4.12萬畝,如何讓這片“綠色銀行”生金吐銀?縣委、縣政府給出了答案:盤活林下空間,發展立體經濟。
截至去年底,全縣發展林下經濟9.636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4722萬元,其中林下種植利用林地面積8.815萬畝,產值3280萬元;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0.821萬畝,養殖數量15.85萬頭(只),產值1720萬元;森林人家(農家樂)等休閑林業經營主體36家,實現森林旅游產值300萬元。
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科技支撐”原則,高臺縣著力構建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政策引導、典型引路、效益對比,有效激發了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積極性。
一畝林地,兩份收獲。高臺縣在林蔭下播撒的“金種子”,正在祁連山下、黑河兩岸結出生態與財富共贏的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