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5-28
-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在華夏文明奔騰不息的長河中,慶陽市恰似一塊歷經歲月打磨的溫潤古玉,靜靜地沉淀著歷史賦予的深厚底蘊。當晨光穿透薄霧,灑在隴東大地,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創新為筆、文化為墨,大膽勾勒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嶄新藍圖,將鄉村振興的絢麗畫卷徐徐展開。
非遺剪紙:躍動時尚脈搏
走進鎮原縣文化館,剪刀與紅紙的摩擦聲此起彼伏。“咔嚓、咔嚓”,剪紙藝人手中的剪刀靈巧翻飛,片刻間,栩栩如生的龍鳳、憨態可掬的抓髻娃娃便躍然紙上。
在“剪云裳”項目區,這些傳統剪紙圖案正經歷著一場奇妙的蛻變。設計師們將慶陽剪紙藝術與現代服裝設計巧妙融合,原本靜靜躺在紙張上的吉祥紋樣,化作華服上的精美裝飾。
“真沒想到,老祖宗留下的剪紙,還能穿在身上走秀!”圍觀的游客們發出陣陣驚嘆。鎮原縣文化館館長常艷撫摸著一件繡有祁秀梅大師剪紙紋樣的禮服,眼中滿是自豪:“祁秀梅大師的龍紋、鳳紋,每一個圖案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創新,讓大師的作品以全新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憑借這份匠心與創意,“剪云裳”收獲了滿滿贊譽。獲得專利注冊后,定制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婚慶現場、景區、婚紗影樓處處可見“剪云裳”服飾的身影。
曾經換不來幾毛錢的窗花,如今成了致富法寶,剪紙藝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絲路古驛:重現繁華盛景
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遠處的北石窟驛國家4A級景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如今,經過精心打造,它正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踏入景區,仿佛瞬間穿越回千年之前。蒲河與茹河在此交匯,潺潺流水訴說著歲月故事。鎮原文化苑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文物,將本土歷史娓娓道來。漢唐風格的建筑群錯落有致,紫氣樓飛檐斗拱,風情水街人聲鼎沸,八卦地坑院別具一格,重現了絲路商貿的繁榮景象。
“太刺激了!”“再來一次!”“上善若水”體驗區里,尖叫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游客們從滑梯上飛速而下,在沖浪池中盡情嬉戲。不遠處,北石窟寺靜靜佇立,斑駁的石壁上,雕刻著千年的信仰與藝術,吸引著無數游客駐足探尋。
記者看到,景區內施工人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硬件升級;景區周邊,農家樂、民宿應有盡有。當地一位張姓村民一邊熱情地招呼客人,一邊笑著告訴記者:“以前守著這片寶地不知道怎么用,現在好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生態農莊:“新農人”的創業天地
在環縣洪德鎮耿塬畔村的莊子峁生態農莊,曾經寂靜的山峁熱鬧非凡。
“家人們,看看我們這純正的土蜂蜜,都是自家養的蜜蜂采的蜜!”公益助農人楊清艷正對著手機鏡頭熱情地介紹著農產品,一旁的村民大姐也不甘示弱,麻利地展示著剛出鍋的油餅。
“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手機就是我們的‘新農具’,直播就是‘新農活’!”村民們滿臉笑容,干勁十足。
莊子峁生態農莊按照“一戶一品、自主經營、人人參與”的模式,引導村民建成8個小作坊、3個養殖中心、8個產業基地、2個體驗區。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播種、采摘的樂趣,還能將親手種植的農產品帶回家。
金黃酥脆的油餅、醇香醬油、秘制的香醋……這些充滿家鄉味的農家山貨,正通過直播走向全國。
如今,農莊及35戶群眾都開通了網絡直播,利用閑暇時間宣傳家鄉好物。
“去年農莊接待游客8萬人次,銷售收入260萬元,戶均收入10萬元!”楊清艷難掩喜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我希望莊子峁模式有一天能帶動整個慶陽的農文旅發展!”
從非遺剪紙的時尚蝶變,到絲路古驛的華麗重生,再到生態農莊的直播熱潮,慶陽正以農文旅融合為強勁引擎,驅動鄉村振興加速前行。(文/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沈博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