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30
- 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站
它,扼守河西走廊咽喉,守望絲路千年烽煙;它,歷經百年修筑,凝聚冷兵器時代防御智慧之巔。“天下第一雄關”——這穿越時空的至高贊譽,今日,讓我們走進嘉峪關,解鎖雄關密碼,探尋“天下第一雄關”的磅礴氣魄!
一雄
雄踞天險:山河鎖鑰,一夫當關
“天下第一雄關”的稟賦,首在天造地設的雄渾地勢。南屏祁連:皚皚雪峰,亙古綿延,筑就堅不可摧的天然屏障;北倚黑山:起伏山巒,如鐵壁銅墻,拱衛關城北翼;足踏討賴:奔涌的討賴河峽谷,形成難以逾越的深塹;臂攬草湖:廣袤的新城草湖,既是水源保障,也是天然的防御緩沖帶。
嘉峪關扼守在祁連山與黑山之間最狹窄的峽谷(僅約16公里),正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明王朝擇此筑關,正是看準了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險地形。它如同巨人的臂膀,牢牢鎖住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是名副其實的“中外巨防”。
二雄
雄構奇工:匠心獨運,固若金湯
“天下第一雄關”的筋骨,在于其登峰造極、舉世無雙的防御體系。嘉峪關絕非孤城,它是世界上轄域最廣的邊關長城防線之一!防線寬闊縱深百里,巧妙利用峽谷、險山、湖沼等天險,將邊墻、壕溝、墩臺、營堡嵌入其中,織就一張龐大精密的立體防御巨網。
更令人驚嘆的是其“以最小投入,求最大戍效”的經典設計。充分利用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等集中分布的天險,將防御重心聚焦于嘉峪關,大幅縮減長城工程量,實現了投入與效能的完美平衡。關城本身設計精妙: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層層設防;角樓、敵樓、箭樓密布,構成嚴密的交叉火力網與縱深防御體系。
這里是冷兵器時代軍事設施最集中、防御形態最豐富的“露天長城博物館”!長城墻體43.62千米,壕塹6段,敵臺19座,烽火臺30座、關堡8座,其復雜與完備程度,在長城沿線絕無僅有,堪稱冷兵器防御工事的巔峰之作。
三雄
雄峙百年:鐵血淬煉,巋然不動
“天下第一雄關”的魂魄,是時間淬煉出的堅韌不朽。這座偉大防線非一夕之功,更是冷兵器時代建筑耗時最長的防御體系!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肇建,歷經永樂至萬歷諸朝(延至清乾隆時期)持續修筑、加固、完善,前后長達240余年。無數工匠、戍卒的心血與智慧,才鑄就今日之宏偉。這份跨越世紀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雄渾偉力。“御敵百年,巋然不動”——它歷經烽煙戰火,始終巍然屹立,守護中原腹地。這份歷經淬煉而愈發堅毅的姿態,正是其“雄”之真髓。
四雄
雄視古今:絲路明珠,文明見證
作為明長城最西端起點,嘉峪關不僅是一道軍事屏障,更是中華文明向西延伸的重要象征。它與東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雄踞河西走廊,它曾是絲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忠實守護者。駝鈴悠悠,商旅輻輳,不同文明在此交匯。關城的一磚一瓦,浸染著厚重歷史煙云,銘刻著古代中國的邊疆治理智慧、軍事工程藝術與民族融合歷程。它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史詩,無聲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
五雄
雄姿煥新:古今交響,魅力永恒
“天下第一雄關”的今日,是古老雄渾與現代活力的交響共鳴。歷史烽煙散盡,嘉峪關的雄姿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它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更通過創新表達,讓塵封的歷史“活”了起來,讓雄關的氣魄彰顯于今朝!夜幕降臨,星垂平野,《天下嘉峪關》大型燈光劇在城關震撼上演!這是對“雄關”最磅礴的現代詮釋!璀璨燈光勾勒出“金戈鐵馬的嘶鳴、絲路駝鈴的悠揚、戍邊將士的豪情、民族交融”的壯闊畫卷……借助聲、光、電等科技,一幕幕歷史場景在巍巍雄關恢弘再現。
何以雄關?
雄于山河鎖鑰、天造地設的險要地勢;
雄于規模宏大、設計精妙、固若金湯的防御奇工;
雄于跨越世紀、百煉成鋼的堅韌不朽;
雄于俯視走廊、見證文明的深厚底蘊;
雄于巋然不動、守護家國的鐵血擔當;
更雄于古今交響、活力迸發的時代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