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8
- 來源:央廣網客戶端
“天梯山石窟是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源頭,而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則是天梯山石窟的繼續和發展,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標志。”8月25日,“筆墨入山河·大家祁連行”活動中,在天梯山石窟,該石窟保護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央廣網記者 魏晉雪 攝)
天梯山石窟,亦稱涼州石窟,系我國首個由君主主持開鑿的石窟。其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南60公里處的張義鎮燈山村,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沮渠蒙遜時期),距今有1600余年的悠久歷史,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
絲路石窟走廊(央廣網記者 魏晉雪 攝)
“天梯山的整個山勢就跟云梯一樣,通向美好的未來,僅聽名字就給人無限的遐想和希望。”首次登臨天梯山的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干對所見所聞贊不絕口。“尤其是看到脅侍菩薩,我是第一次看到這么生動、這么有人間煙火氣的菩薩雕像。”王干說。
脅侍菩薩(央廣網記者 魏晉雪 攝)
天梯山石窟目前開放的是第13窟,也是最大的洞窟。窟中的釋迦牟尼造像高28米,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武威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黃羊河水庫(央廣網記者 魏晉雪 攝)
近年來,武威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實施了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共計修復壁畫、塑像729件,其中壁畫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為再現天梯神韻、涼州佛光奠定了堅實基礎。(文/央廣網記者 魏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