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02
- 來源:甘肅農民報
在隴南大地的懷抱中,宕昌縣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正以其獨特的文旅資源譜寫著新時代的發展篇章。這里既有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又有官鵝溝這樣的自然奇觀;既有“羌源味到”的獨特風情,又有蓬勃發展的農家樂經濟……近年來,宕昌縣以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宕昌是一片浸染著革命熱血的土地。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宕昌,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哈達鋪作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節點,被譽為“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如今,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瞻仰。
“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紅色遺址,更要讓它們‘活’起來。”宕昌縣文旅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開發了“重走長征路”體驗項目,游客可以穿上紅軍服裝,品嘗“紅軍飯”,體驗當年紅軍的艱苦歷程。同時,通過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崢嶸歲月。
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不僅豐富了宕昌的文旅內涵,更為當地發展注入了精神動力。許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將紅色元素融入民宿、餐飲等業態中,形成了獨特的“紅色經濟”。
如果說紅色文化是宕昌的靈魂,那么官鵝溝則是這片土地賜予宕昌的自然瑰寶。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官鵝溝以其“雄、奇、險、秀、幽”的自然景觀聞名遐邇。
“官鵝溝的美,在于它的四季變換。”當地導游馬小娟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飛瀑流泉,秋天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韻味。”
近年來,宕昌縣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官鵝溝景區基礎設施,修建了生態步道、觀景平臺,并嚴格控制游客容量,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同時,開發了森林康養、地質研學等新型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景區的發展帶動了周邊村莊的振興。許多村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轉向旅游服務,有的開起了民宿,有的成為導游,有的銷售手工藝品,收入大幅提高。“過去我們靠天吃飯,現在靠景致富。”官鵝溝村村民張建國笑著說。他的農家樂旺季時每天接待游客近百人,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宕昌是古羌人發源地之一,羌藏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近年來,當地深入挖掘這一文化資源,打造了“羌源味到”這一文旅品牌。
“羌源味到”不僅是一個美食品牌,更是一種文化體驗。游客可以品嘗到羌藏特色的手抓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等傳統美食,欣賞羌族歌舞表演,參與羌繡制作,全方位感受羌藏文化的魅力。
“我們希望通過‘羌源味到’這個品牌,讓更多人了解宕昌的多元文化。”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線上線下努力,目前“羌源味到”已成為宣傳宕昌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彥斌的羌陶制作技藝體驗館,不僅為游客提供了羌陶制作體驗,更成為宣傳宕昌將臺羌陶文化的窗口,同時也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文旅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當地百姓。在宕昌,蓬勃發展的農家樂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過去我們村很窮,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新城子藏族鄉岳藏甫村黨支部書記回憶道,“現在發展鄉村旅游,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游飯’。”該村依托官鵝溝景區,統一規劃建設了具有羌藏特色的民宿群,村民以房屋入股,由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年底分紅。
為了提升服務質量,宕昌縣定期組織農家樂經營者進行培訓,內容涵蓋烹飪技術、服務禮儀、衛生標準等。同時,建立了嚴格的評級制度,推動農家樂向精品化方向發展。
農家樂的發展還帶動了農產品的銷售。許多游客在體驗鄉村生活后,會購買當地的土蜂蜜、中藥材、山野菜等特產。“我們的產品以前賣不出去,現在供不應求。”種植戶王大爺高興地說。
從紅色文化到自然奇觀,從羌藏風情到農家樂經濟,宕昌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文/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