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4-29
- 點擊:1920
- 來源:發改委網站
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去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之際,搶抓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自身勢能增強的交匯疊加期,順勢而上,立足縣域實際,依托資源稟賦,高站位實施“強縣域”行動,全力以赴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千方百計壯大經濟規模,努力實現民富、縣強、省興的發展目標。
一、堅持全面理解、深入貫徹,始終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統領
(一)正確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工作相關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縣域發展和治理,特別強調“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同時要求“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不斷取得事業發展新成績”。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重要紐帶,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環節,只有把縣域這一個體激活、板塊做大,才能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深刻認識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新階段。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省時深刻指出,甘肅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雖然我省所有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但“三個不平衡”問題在縣域經濟上仍然突出。目前全省GDP總量最大的城關區1156.6億元,是最小的阿克塞縣的107倍;100億元以上的縣區24個、僅占28%;絕大部分縣區經濟總量都在100億元以下,其中50億元以下的縣區還有27個、占31.4%,有4個縣區還不足20億元。省情實際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決策部署,自我加壓,跳起摘桃,起跑就是沖刺,只有筑牢縣域經濟這個底盤,才能發揮好縣域經濟夯基固本作用。
(三)以“強縣域”為突破口實現后發趕超。目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體系已經全面建立,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全力在工業主導上促增量、在城市服務上拓體量、在農業優先上提質量、在文旅賦能上挖潛量、在生態功能上增容量,聚力做好縣域經濟發展的“五量”文章。緊緊圍繞“十四五”發展目標,將全省86個縣域按照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劃分為7個等次,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縣域經濟總量從去年的9616.7億元提高到1.2萬億元。以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一)工業主導聚力促增量。工業強則經濟強,“強縣域”必須強工業。一要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是我省工業基礎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傳統產業要堅持高端化引領、智能化支撐、綠色化驅動,對關鍵環節實施技術改造,促進轉型升級。全力推動石油化工等14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積極引入龍頭企業和上下游配套產業,加快實現工藝和裝備的迭代更新,實現賽道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各縣市區要加強與省內支柱產業、重點企業的鏈接,提高上下游合作對接的專業化協作水平,引導和推動關聯產業以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二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優勢資源,培育壯大數字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軍民融合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煤炭高效利用、醫療裝備、新型建材5個百億級優勢產業集聚區;推動儲能和分布式能源、氫能、集成電路等新興和高技術產業領域加快發展,構筑產業發展新支柱。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突出發展產業鏈部分或某一環節,重點培育打造見效快、帶動示范作用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綠色低碳的縣域發展增長極。三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我省新能源資源優勢和基礎得天獨厚,是最有希望、最具潛力的產業。酒泉地區要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金昌、張掖、武威要打造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隴中隴東地區要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符合條件的地區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現在正值新能源大干快上的重要機遇期,有指標的縣區要加快建設布局,同時積極引導新能源裝備制造、儲能、電池材料等配套服務產業和重點企業落地,讓新能源產業帶動支撐全省1/3以上的縣域轉型發展,把“綠色能源”做成甘肅的一張亮麗名片。
(二)城市服務聚力拓體量。將縣城、中心鄉鎮和鄉村的發展統籌起來,推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在多形態融合發展中尋求比較收益和競爭收益。加快構建以快速路網為基礎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商貿流通和物流通道體系建設,培育區域性金融服務、產業集聚中心,全面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深入實施基本公共服務達標行動,以標準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產業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老舊城區改造升級和“騰籠換鳥”,打造一批特色街區,有效擴大實體消費,做大縣域經濟規模。
(三)農業優先聚力提質量。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推進縣域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結合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園區化發展。實施“三品一標”建設,持續提升“甘味”品牌知名度、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推動形成百萬畝(百萬頭)以上的跨縣產業帶,不斷提高種養規模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建立初加工、精加工、萃取提煉、自主品牌的完整產業鏈,在產業鏈上找增值鏈和價值鏈。大力做好龍頭企業引培和龍頭帶動,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四)文旅賦能聚力挖潛量。充分利用多元歷史文化、多類自然風光、多種民族風情,統籌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傳承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征文化、長城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打響“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重點做好“引得來、留得住、樹口碑”文章。把文旅產業項目化、鏈條化、品牌化,鼓勵和支持引入一批文旅高端體驗項目,挖掘高端消費價值鏈,提升文旅基礎設施水平,提供優質的文旅服務供給,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旅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以點串帶成圈,培育區域旅游新增長極。
(五)生態功能聚力增容量。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依托環境保護工程實施,打造生態功能區建設“新引擎”,構筑生態產品價值新機制。要善于統籌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加強“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探索實踐。提升生態環境容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
三、堅持項目帶動、投資拉動,全面夯實縣域高質量發展基石
(一)超前謀劃儲備項目。緊盯國家重大戰略、產業政策和“強縣域”重點任務,立足縣情實際,圍繞基礎設施補短板、園區建設、鄉村振興、生態環境、文化旅游等領域,深度結合主導產業培育,以特色產業集群為重點,以強鏈延鏈補鏈為導向,謀劃一批具有關鍵性、引領性、支撐性的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做好項目謀劃、儲備、推進等工作,干今年、想明年、謀后年,推動項目謀劃提質、提速、提效,通過抓項目跑出縣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二)拓寬渠道加大籌資。把握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以及金融機構等資金支持方向和時間節點,加大項目申報和資金爭取,搶抓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一般債券的政策窗口期,充分利用好企業債券、產業基金等其他融資渠道,進一步聚焦培育縣域產業發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鄉村振興產業基金這“一池春水”。
四、堅持改革賦能、激發動力,加快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推動“強縣域”行動是個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思維來謀劃和推進。立足“三新一高”,把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等相關指標作為剛性約束,特別是要結合落實“雙碳”目標,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提高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二)重點領域謀求突破。一是做精做專園區平臺。園區是承載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推進向園區放權賦能,建立健全人財物管理,引導園區做優服務,大力推行“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司”管理模式。工業主導型縣域重點打造一個工業園區,推動縣域主導產業、要素、政策向園區集聚,實現產業項目園區化;著力優化整合小、散、弱產業園區,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探索國家級、省級園區聯辦市縣級產業園區,提升發展能級,切實把園區打造成“強縣域”行動的主陣地。二是切實加大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的“活水源頭”。要積極發揮商會、企業的人脈力量,用好節會展會平臺,強化商會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創新第三方招商、線上云招商等新模式。建立“一企一策”招商引資服務保障機制,確保承諾的優惠政策兌現落實,樹立誠信口碑,發揮好民營經濟的生力軍作用。三是聚力做強重要節點。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兩個樞紐節點。縣城重點圍繞增強產業集聚、人口承載和就業吸納能力,落實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保障政策,有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推進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資源逐步向縣城集中。中心鎮重點圍繞強化產業帶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
(三)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助推器,對標全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加快推進讓權力變小、服務變優、效率變快、檢查變少的“四個轉變”,落實好“一網通辦”“一窗通辦”等便民政策,打造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統領,把該放的放足、放到位,形成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
(四)強化要素支撐保障。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增強土地供給保障,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一步發揮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作用,做好優化整合升級,提高直接融資規模。縣級層面加大向園區和經濟強鎮放權賦能,提供寬松、公平的創業就業機會和環境。
(五)堅持省級統籌市縣聯動。按照“市州一季一觀摩,省里一年一結賬”的總要求,緊扣“強縣域”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靠實工作責任,以清單化的方式推動“強縣域”,形成“一縣一方案、一年一清單、一季一調度”,做到每個縣發展有目標、行動有方案、實施有平臺、落實有舉措。通過省市縣協同聯動,形成抓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已明確、藍圖已繪就、賽道已經選定,86個縣市區就是86臺發動機,組合在一起就是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各縣市區都要推動“強縣域”行動落地見效,譜寫百舸爭流、競相出彩的隴原發展新畫卷,以優異成績向省委省政府和人民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