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06
-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是創新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展現才華。這對優化青年創新創業環境提出了明確要求,也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是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中國式現代化亟須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新登記注冊經營主體中,大學生創業者超500萬人,信息技術、文娛體育、科技應用等創新密集型行業中青年占比超50%。可以說,青年學生已經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能。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是經濟增長的活力源。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人群,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多維度、深層次的角色。比如,青年創業者善于捕捉新興領域的機遇,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中發揮著“挑大梁”的作用。許多青年創業者發起的“小而美”“專而精”的創業項目,正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是涵養人才的蓄水池。創新創業過程是錘煉青年干事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大量青年創業者通過創新實踐有效提升了資源整合、風險應對等綜合能力,其中不少青年由此成長為行業領軍人才。這種“干中學”的培養機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二
營造更好更優環境是推動青年學生創新創業的必然要求。創新創業并非“孤勇者”的冒險,而是需要政策、教育、資金、環境等多要素的協同發力。唯有政府、社會、市場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讓青年學生從“敢闖”邁向“善創”,從“試水”走向“深耕”。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離不開完善的政策支持。青年學生創新創業的活力釋放,離不開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與制度保障的精準發力。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稅收減免、創業貸款擔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及時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進一步聚焦青年創業痛點,提出一系列務實建議,既體現了對青年創業群體需求的深度洞察,也彰顯了政策制定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轉變。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離不開完整的生態構建。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需要資源傾斜與評價體系的雙向突破。當前,科研領域“破四唯”改革持續推進,專項基金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這些舉措有效打破了資歷與經驗的桎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創新不僅需要資金“輸血”,更需評價機制“松綁”。探索科研容錯免責機制,允許青年首次承擔項目失敗后免責,這種“算大賬、看長遠”的智慧,才能讓青年敢于挑戰“卡脖子”技術。總之,唯有資源的精準配置與生態的柔性包容,才能為青年打開更廣闊的創新創業空間。
青年學生創新創業離不開開明的社會環境。創新創業文化的培育,需要全社會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價值共識。當前,部分領域仍存在對青年“經驗不足”的偏見,亟須通過輿論引導破除思想壁壘。當社會不再以短期成敗論英雄,青年創新創業才能真正從個體突圍升華為群體自覺,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能。為青年學生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重點要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政策支持要更加系統。政策環境是青年創業的“第一推動力”,要注重整合財稅、金融、產業等多元政策工具,更注重“全生命周期”支持,既解決青年創業者初創期的資金難題,也要關注成長期的市場拓展需求。二是產教融合要更加緊密。高校是創新創業的“育苗基地”,要注重改革“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不斷強化青年實戰能力,打通從創新源頭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鏈路,有效彌合學術與商業的鴻溝。三是平臺生態要更加協同。平臺是資源匯聚的樞紐。要注重發展更多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完善創業生態,培育更多提供法律咨詢、財稅服務等第三方服務的機構,有效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四是社會環境要更加友好。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至關重要。要注重通過媒體宣傳、創業大賽樹立標桿,同時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避免“成王敗寇”的單一評價。
三
面向未來,唯有聚焦痛點、精準施策,為青年學生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厚植青年成才沃土,才能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激活廣大青年創新動能。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要聚焦戰略領域實施突破,通過設立國家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發展。加強普惠性保障,推廣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落實結構性減稅。加大資本市場支持力度,優化天使投資稅收政策,對投資早期科創企業的機構給予投資額抵稅優惠。打造第三方專業服務平臺,建立集政策查詢、融資對接、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青年創業服務平臺。強化青年創業者創業意識培育,加強創業能力培訓,開展創業經驗技能實踐鍛煉,提高創業者應對實際問題能力。
構建完整創新生態。要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加快形成適應社會需求與個體發展的人才自主培養模式。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的通道,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頑疾。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廣“揭榜掛帥”制度,面向青年團隊開放國有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建設一批青年創業孵化器,配套提供“創業導師+投資基金+產業鏈資源”支持包。辦好創新創業大賽,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點產業方向,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持續為青年群體創業主體搭建綜合性賽事服務平臺。
營造良好創新文化。要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標準,將科技成果轉化效益、社會價值納入職稱評審體系。加強價值引領,將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城市青年友好度,推廣“青年驛站”計劃,為異地創業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費住宿和社保接續服務。優化青年居住生活環境,打造“15分鐘創新生活圈”。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廣泛開展青年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宣傳,講好青年創業故事,弘揚青年創業精神,激勵更多青年敢創業、創成業。
為青年學生創新創業營造更好更優環境,是制度創新與社會變革的綜合性工程。唯有以“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遠見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才能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真正成為驅動民族復興的“青春引擎”。
(來源:新湘評論;作者: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 魏琪嘉、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