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0
-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編者按: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為與時俱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7月29日-30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辦的“深學篤行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2025年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邀請中央黨校、社科院、高校等方面知名專家,重點圍繞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體系和理論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深化經濟發展領域經驗交流,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等主題,研討交流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系化學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7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辦的“深學篤行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2025年會”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在交流對話環節,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強表示,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重要的原創性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傳統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徐強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回答了“四個一”:
第一個“一”,提出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概念,即原創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概念。徐強提到,馬克思主義傳統經濟學對生產力的理解——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到現在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我認為是解決了在中國現代化道路過程中關于生產力這幾個要素創新性問題的理論成果。”在徐強看來,現在這個時代的勞動力發生了變化,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也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新的理論來支撐。
第二個“一”,回答了一個核心問題,即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問題。徐強認為,新質生產力理論明確回答了發展的動力問題、發展的效率問題,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第三個“一”,明確了一個衡量標準。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中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的理論。“我相信,它就是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支撐和理論體系。”徐強表示。同時,中國剛剛從全面小康進入到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新的理論支撐。“這種過渡我們不能有路徑依賴,創新是其中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新質生產力,我認為回答了我們如何從過去的增長方式轉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方式的問題。”徐強說。
第四個“一”,貫通了一個思想體系,即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體系。研究經濟學從研究生產力開始,新質生產力這條線可以貫穿其中。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最重要、最活躍的實驗場,如人工智能,已從“實驗室”“象牙塔”走向大眾,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徐強提到,目前,人工智能正從算法智能向感知智能跨越(當前感知智能已較成熟),下一步將邁向認知智能。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的關鍵。
結合實踐,徐強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把握的幾項原則:
第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區、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律各異,需立足實際。例如,中部或西部地區可能在算力領域具備優勢,而算法研究、技術創新更依賴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人才集聚地。
第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千篇一律,避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盲目擴張。
第三,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他表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不能簡單否定“舊產業”。
“我們各行各業都需要把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規律掌握好。”徐強說,“因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都可以通過新質生產力實現倍增和乘數效應,這是效率最高的。”
(來源:光明網;策劃:趙剛,文字整理/海報制作:趙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