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9-25
- 點擊:0
- 來源:平涼市融媒體中心
一把剪刀,一張對折的紅紙,運剪如風,3分鐘后,一張形似,神更似的肖像剪紙出爐;一雙巧手,一把面團,經過365天的匠心塑造,化身為敦煌榆林窟第25窟南壁里的壁畫故事……
9月21日,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在非遺及文創精品展區,平涼非遺傳承人何霞的現場剪紙表演及楊凱以敦煌石窟為題材的面塑作品成了與會嘉賓矚目的焦點,向世界展示了平涼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美。
何霞參展的百龍作品。
用剪紙藝術講好中國故事
剪紙現場,何霞目光專注,手中的剪刀輕盈地在紅紙上游走,宛如靈動的蝴蝶翩翩起舞。每一個細微的線條,每一處精妙的轉折,都傾注著她對藝術的熱愛和對人物神韻的精準把握。看到原本平平無奇的紅紙片瞬間變成了一幅靈動傳神的肖像剪紙藝術品。“太傳神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不禁贊嘆。蒙古國大呼拉爾副主席普日布道爾吉驚嘆于一張紅紙的奇妙變化,讓他難以置信的是,在何霞送給他的人物肖像里,他臉上的細節都被一一捕捉。他表示也要向何霞回贈一份本國的禮物,表達自己的謝意。對每位體驗人物肖像剪紙的國內外友人,何霞仔細端摩他們的五官,一把剪刀一張紙,游刃有余。土耳其駐華大使穆旦,對何霞的人物肖像作品表示由衷的喜歡。那剪紙中的自己,不僅形似,更神似。“這樣的紀念品,真是太特別了!”穆旦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剪紙上,陶醉在眼前古老而神秘的符號中,眼里滿是新鮮與好奇。他們紛紛將作品捧在手中與何霞合影留念。
為參加此次文博會,何霞特意帶來了“108條龍”“天地之喊”等系列剪紙作品參展,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生動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每一幅剪紙都在講述一個中國故事,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外賓們一邊詢問剪紙背后的歷史故事內涵,一邊不由贊嘆:“一張紙,竟能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中國手藝人太厲害了!”
“有民族精神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獨具魅力。”何霞介紹。30多年來,何霞創作了大量剪紙作品,參與了多次國際國內剪紙藝術交流展覽,獲獎獲評無數,但她從未停止對剪紙藝術的探索。曾擁有世界上最多創作群體和最多欣賞群體的中國剪紙,如今為什么變得越來越小眾?剪紙藝術到底該怎樣傳承下去?
為了解決心中的疑問,何霞不斷摸索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當代化發展路徑。“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助力非遺的傳承與發揚,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何霞想用“龍”來破題,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瑰麗。在“108條龍”創作之時,她用鋸齒紋、圓點紋、月牙紋等各種各樣的紋路來尋找序列之美,最終剪成108條龍,或威猛神秘,或靈動飄逸,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祥龍圖案,傳達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文明內涵。
“希望能夠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講好中國故事,讓國際友人理解和感受作品背后的意義,感受中國發展繁榮的文明力量,認同中國發展道路和合作理念。”何霞說。
楊凱面塑作品
用面塑詮釋敦煌文化魅力
非遺傳承,用心也要用“新”。往昔,敦煌壁畫在大漠里直面時光荏苒,今天,它在平涼非遺傳承人楊凱的面塑作品中,以具象形式與人們相見。敦煌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里的壁畫故事,穿越千年迸發了新生機,其中的場景再度復現。
榆林窟第25窟為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代表性洞窟,其南壁《觀無量壽經變》是經變畫中的精品,是敦煌壁畫藝術公認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經變畫既有亭臺樓閣、平臺寶池,又有各種姿態的天人、鳥獸蓮荷與化生童子,既宏偉壯麗,又充滿活潑情趣。
在參加文博會之前,楊凱曾多次探訪莫高窟,他迷戀這里,迷戀壁畫那些生動的故事,優美的線條,他希望用面塑的形式將重新詮釋敦煌文化的魅力。
在創作過程中,楊凱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將壁畫中平面的形象轉化為立體的面塑作品?如何用面塑展現出壁畫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質感?這些問題都需要他一一攻克。
為了忠實呈現《觀無量壽經變》的原貌,楊凱對敦煌壁畫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從人物的姿態、服飾到周圍場景的裝飾,都力求做到精準無誤。同時,他不斷嘗試新的面塑技巧,以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做面塑工藝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面塑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不管是莊嚴、慈悲,還是歡樂的,都要通過五官的微妙變化而體現出來的。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作品中,這樣才能展現出壁畫故事原有的神韻。”楊凱說。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反復雕琢,楊凱的面塑作品《觀無量壽經變》終于完成。這件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面部表情細膩生動,被注入了生命的溫度和情感的力量,色彩鮮艷而不失古樸,展現出了敦煌藝術的獨特韻味和盛大氣象。
“楊凱的作品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他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面塑這一非遺技藝的魅力,也讓古老的壁畫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他的創作過程,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探索。”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有關領導對楊凱的這一作品給予充分肯定。“我喜歡這件作品,這讓我更加喜歡中國文化。”來自蒙古的友人巴圖說。
“能在文博會的舞臺上,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倍感光榮。”楊凱說。作為青年傳承人代表,楊凱表示,他從老手藝人學習到了從事非遺必須具備心細、耐心、靜心,同時也必須堅守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初心與使命。他希望通過《觀無量壽經變》面塑作品,更好地將平涼非遺、敦煌壁畫藝術推向世界。
激活非遺文化時代價值
走出歷史煥發新光彩,走進當下釋放新動能,走向未來發揮新作用,是平涼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期許。近年來,在文博會的帶動下,平涼下大力氣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陳列在平涼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走進大眾、扎根大眾,枝繁葉茂、亭亭如蓋。
平涼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統籌謀劃、高位推進、狠抓落實,平涼非遺系統性保護結出累累碩果。
以涇川縣西王母信俗、莊浪縣“高抬”、華亭曲子戲等為代表的3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靈臺燈盞頭戲、靈臺皇甫謐針灸術、莊浪馬尾編荷包、崆峒區春官歌演唱、平涼剪紙、平涼紙織畫技藝、崆峒派武術、崇信隴東民歌、安口陶瓷制作技藝等29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隴東皮影、隴東地坑民宅、涇川完顏氏族文化、崆峒道教音樂等170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1人被確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總體上,平涼非遺系統性保護越來越精細化,中央及省級財政持續投入,各級非遺保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健全,生產性保護成效明顯,整體性保護工作取得進展,法治化保護工作進展順利。
為了讓非遺真正連接現代生活,平涼多措并舉,通過建設非遺一條街、非遺傳習所、非遺工坊、傳統手工藝培訓室等,讓不同門類、多姿多彩的非遺技藝,擁有自己的“陣地”。這些非遺場所引導大眾在親身感悟中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人們在參與非遺活動、體驗非遺技藝、購買非遺產品的過程中,距離非遺更近了。
傳統手工藝是承載匠心的種子,只有將它植入大眾生活的土壤,讓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傳承的隊伍中,才能讓非遺項目在代代傳承中慢慢長成參天大樹。
在非遺文化傳播方面,平涼可謂煞費苦心——通過線下線上多元化結合的方式,推出了“非遺進校園”“跟著大師學非遺”等互動性強、體驗感豐富的活動。于是,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自己常去的崆峒古鎮正有一場“崆峒笑談”等非遺演出在上演;孩子所在的校園正在進行非遺技藝講授;甚至自己常關注的平臺,也正在進行一場非遺文化的直播……
平涼非遺項目逐漸融入現代生活,影響力與美譽度不斷提升,綻放出更加迷人的時代光彩。在文化建設被擺在突出位置的當下,文博會顯然蘊藏著令人欣喜的更多可能——平涼非遺文化高頻“出圈”,并和甘肅省乃至世界各種文化、藝術在此間匯聚、融合,又從敦煌出發,沿著“一帶一路”,傳播到更遼闊的地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文/平涼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