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11
- 來源:中國經濟網
“數字經濟”多年來始終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議題。在2024年和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表述分別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和“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這一變化反映出數字經濟的創新活力正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加速釋放。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從筑牢算力基座到破除數據壁壘,從平衡AI安全治理到培育創新生態,代表委員們圍繞數智賦能新質生產力集智聚力,繪就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數實融合促發展
數字經濟為何連年亮相政府工作報告?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何在?
針對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備很多優勢,包括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巨大、數據資源豐厚、應用場景豐富、人才基礎堅實等多個方面。“相信未來十年乃至幾十年,數字經濟將是中國經濟實現換道超車、引領全球的重要賽道。”
在制造業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云總裁曹鵬指出,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和變革的關鍵力量,但推進數智技術與工業制造交叉融合的過程中,仍存在產業鏈供應鏈數智化應用轉型協同力度不足、工業品數據化標準化進度滯后,數字技術服務市場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對此,曹鵬委員提出以供應鏈降本增效為出發點鼓勵數智技術創新與協同發展、大力推動工業品標準化建設,搭建新型工業化的數字基礎設施等建議。
在農業領域,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指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流經濟形態。隨著數字經濟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變,數字技術的應用也從工業領域拓展至廣泛的農業領域。傳統農業生產力的三大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通過數字技術的滲透和融合,將經歷創新性的變革。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在孕育新的發展賽道,加速培育新的增長點。”
2023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農村電商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的轉型,也為農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增收途徑,并且培養和壯大了一支具備數字素養的新農人隊伍。蔡繼明代表表示:“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力的賦能和提升,勾勒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數字鄉村新圖景。”
攻堅現實挑戰
數字經濟與工業、農業深度融合釋放乘數效應,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然而,數實融合的深化仍面臨多重現實挑戰。
其中,信息壁壘問題較為突出。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指出,比如在醫療行業,由于數據隱私和安全的要求較高,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存在較大障礙,導致醫療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不高;在金融行業,雖然數字化程度較高,但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互通仍存在壁壘,影響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創新性;在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能力不足的問題,導致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較低。
因此,苗偉代表提出完善數據市場制度建設、完善數據產權法規等建議。
在當前最火熱的人工智能領域,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技術突破,標志著我國AI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領跑”,成為全新的生產力工具。隨著私有化部署的增多,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呼吁構建更加完善的大模型應用安全治理體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釋放大模型技術的潛力。一是推動安全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二是組建產業聯盟,推廣安全產品。
對于當前AI合成視頻帶來的風險,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表示,“當前視頻合成制作的門檻大幅降低,網上出現大量AI生成的視頻,有些模仿明星或專家的形象和聲音進行傳播,有些則是虛構人設,用于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購買不必要的商品,造成財產損失,甚至產生信任危機。”
鐘錚代表建議,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和隱私保護標準;加強技術審核,提升AI審核的準確性和效率。
邁向數智未來
機遇從來與挑戰共生。在發展中破解難題,在破題中迭代升級,是千行百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前,數字經濟以數智化浪潮重塑產業格局,在科技創新引擎的驅動下,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愈發堅定。
中國在提升算力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苗偉代表指出,一方面,我們在芯片設計、算法優化等核心技術領域不斷突破,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I芯片和計算平臺;另一方面,通過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新型計算模式的創新,進一步提升了算力的利用效率。這些成果不僅降低了AI技術的應用門檻,也為全球AI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
“DeepSeek的橫空出世,彰顯出我國在科技創新上的巨大潛力,有力回擊了‘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等帶來的沖擊。讓我們創新創業的企業倍感振奮、干勁十足。”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指出,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人工智能發揮著領頭雁的效應,作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當中最重要的變革驅動力量,人工智能已經在研發、生產管理全環節廣泛應用,涌現出上百種的場景和模式。
齊向東委員表示,應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切實增強我國在數字經濟、高水平人才引育和產業鏈供應鏈完整等方面的優勢,來提升我國在國際技術標準與安全治理等領域的話語權。
誠然,數智化正深入中國經濟的末梢神經,從北京亦莊的無人駕駛示范區到縣域田間地頭的直播助農,新技術悄然改寫產業基因。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共識清晰可見:筑牢算力與數據基座、構建技術安全防線、培育多元創新生態,共同托舉千行百業新質生產力的美好未來。
(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方 馬常艷 楊秀峰 鄧浩 郭文培 朱曉航 宋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