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3-07
- 來源:甘肅日報
編者按:
春日村莊,鳥鳴聲聲。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村里的喜事一樁接一樁,鄉親們有太多的心里話想說出來。
2023全國兩會期間,甘肅日報聯動貴州日報、津云客戶端、河北日報、潮新聞、福建日報、江西今視頻、大眾日報、大象新聞、湖北長江云、華聲在線、廣西日報、海南日報、重慶日報、川觀新聞、云南日報、寧夏日報等主流媒體,聚焦村莊新貌,聆聽發展故事,共話“我們村的喜事”,從一個個村莊中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圖景!
甘肅·富民新村
說說“搬家”那些事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
“挪窮窩、住新房、有產業、能致富,這都得感謝黨的好政策。”說起近年來的生活變化,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李應川感慨萬千。
李應川祖祖輩輩生活在古浪縣南部山區,那里山大溝深,生活條件艱苦。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2年以來,古浪縣持續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后建成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生態移民小城鎮,搬遷安置南部高深山區6.24萬人。
2018年5月,李應川一家搬進富民新村,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和養殖暖棚,收入節節攀高。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富民新村看望慰問群眾時強調,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
牢記殷殷囑托,富民新村村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帶領和各項惠民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感恩奮進、埋頭苦干。
“我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組織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备幻裥麓妩h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延堂介紹,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90萬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奉乾
貴州·化屋村
瞧,這是化屋的幸福賬單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懸崖之下,苗歌悠揚。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群峰疊翠、碧水蕩漾,烏江沿岸游人如織。
走進化屋村,面貌新、旅游興、村民樂。
“旅游業的發展讓許多人返鄉就業創業,苗繡和蠟染讓繡娘有了樂業之本?!睆男『湍赣H學習苗繡和蠟染的楊文麗,懷揣著對技藝傳承的初心,返鄉創業開辦蠟染刺繡工坊,探索“傳統+時尚”的苗繡傳承新路。
“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視察,在化屋村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去年,楊文麗的苗繡和蠟染制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188萬元,帶動當地60余名繡娘就業。
在化屋,像楊文麗一樣擁有“新人生”的人還有許多,他們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2021年以來,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9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3億元。紅火的發展賬單寫出了化屋人家的好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周梓顏?李舒涵?劉義鵬
天津·丁家瞿阝村
我們的田野,充滿希望
“10年過去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進入兩會時間,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鴻勛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10年前。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坐城際列車來到天津。在武清站下了列車后,他直接來到丁家瞿阝村的小麥大田,仔細察看小麥長勢,向農民詢問田間管理和預產情況,叮囑當地干部加強農技服務,搞好田間管理,努力爭取夏糧豐收。
10年歲月,肥土良田,播撒良種,疏通溝渠,丁家瞿阝村有了新面貌。
2014年,村里成立“金河灘”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了香味葡萄種植示范推廣基地。“我們建設千畝高標準農田,種植黑小麥,建設面粉廠,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搞起網絡直播銷售?!睆堷檮渍f,丁家瞿阝村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路子越走越寬,村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10年已過,丁家瞿阝村從傳統農業到前沿科技,從單一耕種到多元發展,從村集體收入近零到112萬元,人均收入從幾千元到3萬多元……這里的泥土孕育勃勃生機,帶來收獲的喜悅。
津云客戶端記者?霍艷華?武清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毛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