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8-30
- 來源:
梁生紅
初春季節,走進肅南縣馬蹄藏族鄉大都麻村,令人眼前一亮: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的小康房靚麗整齊,藏式圖案裝飾的文化墻引人駐足;養殖小區牛羊肥壯,牧家樂里洋溢著歡聲笑語,電商服務點特色產品琳瑯滿目,鄉村舞臺“舞”出了農牧民的新生活……這是肅南縣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
把政治責任扛在肩上
肅南是省級“插花型”貧困縣區,“插花”不僅意味著相對貧困,還意味著貧困戶居住分散。面對貧困村基礎設施欠賬多、山大溝深的實際,面對全面小康的任務,實現全縣貧困人口的整體脫貧,成為該縣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和最大任務。縣上四大班子領導深入貧困鄉村、貧困農牧戶家中走訪調研,摸情況,找出路。
2012年的春天,全縣開展了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貧困戶為主要內容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000多名干部直接聯系2000多名困難群眾,不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不脫鉤!
2013年,全面落實全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為檢驗和考核干部政績的重中之重,舉全縣之力、堅決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
2014年,扶貧對象由2011年的651戶2000人減少至69戶200人。
2015年,精準識別4個鄉鎮5個貧困村的69戶200名貧困人口,建立了覆蓋縣、鄉、村、戶、人的五級扶貧信息管理系統。縣委、縣政府緊盯全縣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當年整體脫貧, 20個鞏固提升村3年內達到與全縣農牧村同步發展水平這一目標,在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1+17”和市委、市政府“1+19”精準扶貧方案的基礎上,立足民族地區實際,制定出臺了16個本土化落地方案,制定了扶貧開發作戰圖,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全縣上下把精準扶貧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別由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和縣委副書記作為聯系領導,所在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作為精準扶貧責任人。同時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5支,為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12名掛職干部、9名大學生村官,為鞏固提升村選派20名優秀年輕掛職干部,并強化調整聯村單位,形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村市、縣、鄉三級領導加市、縣兩級部門(單位)加一個幫扶工作隊的“3+2+1”工作力量。從市上領導到縣上領導,從縣委書記到普通干部,背負行囊,下鄉駐村,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系列舉措,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
實現效應最大化
在新一輪扶貧攻堅中,該縣聚焦重點、集中投入、精準發力,圍繞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壯大富民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四大核心任務,整合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到重點貧困村幫扶力量全覆蓋和幫扶資金“八傾斜”,推動幫扶措施“四到村”、“十到戶”,實現效應最大化。
——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大力實施游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設宜居宜游生態小集鎮,引導農牧民下山定居,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向市民轉變,緩解了牧民增收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累計投資18億元,先后建成牧民定居點18個,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150多項,建成游牧民定居住宅4643套、保障性住房1170套,改造危舊房1994套,農牧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建制村電網覆蓋率達到100%,電視和網絡覆蓋率達到100%,牧民定居率達到8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37%。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8個。
——富民主導產業持續壯大。按照村有一個主導產業、戶有一項致富門路、人有一門致富技能的“三個一工程”建設要求,因地、因戶施策,積極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在綠色畜牧業方面,立足草畜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養殖方式轉變,積極創建細毛羊標準化生產連片推進示范點。在特色旅游產業方面,依托6個4A級景區,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旅游三產服務業,支持農牧民人工培育蘑菇、養殖草原蟲草雞、開辦旅游景點、家庭旅館、開發旅游商品等,依靠旅游業的輻射帶動,農牧民調結構、轉方式,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在電子商務方面,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依托鄉土資源優勢,采取“政府+電商企業+農牧戶”發展運營模式,在貧困村新建電商服務店5個,搭建了“網貨下鄉”和“山貨進城”平臺。2015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432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10.6元。
——金融支撐力度明顯加大。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在貧困村延伸服務網點、加大信貸投放、強化金融服務。全縣建成便民金融服務點28個,金融機構布放POS機176臺,手機銀行用戶達到8924戶,網銀用戶達到6810戶。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均設置便民金融服務點,實現金融服務組織全覆蓋。
——公共服務水平有效提升。農牧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99.62%,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覆蓋率達100%,實現了8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農牧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五保供養覆蓋面逐年擴大,構建起了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網和安全網。新建了一批鄉村舞臺,組織開展“快樂老鄉”、農牧民文藝匯演、民族體育運動會等活動,不斷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勞務輸轉培訓不斷加強。組織開展“兩后生”學歷型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技能培訓、雨露計劃、隴原巧手等培訓工作,特別是技術型勞務人員大幅度增加。
目前,該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9項統計監測指標中,有17項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目標值,小康實現程度為79.94%,居全市第1位,率先在全省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的優勢進一步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