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7-02-17
- 來源:
馬順龍
2015年以來,涼州區委、區政府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緊盯全區整體脫貧目標,牢牢把握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嚴格落實“853”掛圖作業,精準落實“七個一批”脫貧措施,大力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1236”扶貧攻堅和“1+17+2”精準脫貧行動,堅定不移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蓋房子、過上好日子”的扶貧開發路子。2015年全區減貧9167戶34400人,2016年減貧10301戶38605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84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6%,全區實現整體脫貧。
健全推進機制聚合攻堅力量
2011年,涼州區被省上認定為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區之一,貧困人口20.36萬人,貧困發生率25.39%;2014年末,省上核定貧困村8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646戶77820人,主要分布在張義山區、雜木河流域、金塔河流域、西營河流域、騰格里沙漠沿沙片區的24個鄉鎮。
涼州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機制建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保障來抓,建立健全了黨委主導、政府主抓、部門主推、干部主攻的各項制度,為落實各項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提供堅強保障。
建立三級聯動落實機制。實行精準扶貧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區上成立了由區委書記為組長的扶貧攻堅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和區級領導為主任的19個精準扶貧專項工作辦公室,每季度召開2次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扶貧工作,研究解決存在問題。鄉鎮設立雙聯與扶貧合一的工作站,村上成立精準扶貧工作隊,構建了區鄉村三級精準扶貧工作落實機制。
建立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機制。遵循“有進有出、動態管理”原則,按照“12345”貧困人口識別程序,扎實開展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核查和“脫貧攻堅回頭看”專項行動,清退識別不準、條件不符的貧困對象15戶50人,新識別納入符合貧困人口標準的農戶3戶9人,確保了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度。全面落實“853”精準脫貧管理辦法,建立完善了區級統籌協調、部門負責、鄉村聯動的大數據平臺建設機制,實行“村級初審、鄉鎮復審、行業部門聯審、扶貧部門審核”四級聯審制定,確保了數據真實準確、邏輯嚴密。
建立分層主體責任機制。建立健全了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機制,實行目標制管理,每年區委、區政府與相關部門、鄉鎮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明確目標任務、壓實攻堅責任。全面落實區級領導包抓工作、部門實施項目、鄉鎮富民增收、雙聯單位和駐村幫扶工作隊聯村聯戶“四個主體責任”,區上精準抓到村上,鄉鎮精準抓到戶頭,形成了區級抓村、鄉鎮抓戶、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精準扶貧責任體系。
建立持續工作督導機制。成立了由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主要領導和區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的5個精準扶貧督查組,每月對精準扶貧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專項督查;成立8個常態督查組,堅持問題導向,逐鄉逐村全面開展巡回督查,及時下發督查通報和問題清單,由區紀委、督查辦、效能辦督促進行整改落實。
建立考核激勵懲戒機制。制定了《涼州區鄉鎮、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扶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實行由戶到村、由村到鄉、由鄉到區的脫貧成效評估機制。注重運用考核結果,鮮明樹立“干得好受表彰獎勵、干不好受警示懲戒”的干事導向。結合鄉鎮換屆工作,對扶貧工作業績好的49名干部予以提拔、32名干部轉任重要崗位,對9名駐村幫扶工作隊干部予以提拔使用。
建立責任追究問責機制。制定了《涼州區精準扶貧精準脫工作責任追究辦法》《涼州區檢察院支持服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對在扶貧攻堅中認識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風不扎實、效果不明顯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進行組織調整或問責。
建立全面立體宣傳機制。制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6855”宣傳方案,采取區級包鄉領導和鄉鎮領導逐村宣講、駐村工作隊和鄉鎮干部逐戶宣講、不漏村不漏戶全覆蓋的方式,通過面對面宣講,切實做到了扶貧政策干部熟悉、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發放涼州區惠民便民政策匯編10萬冊,在武威電視臺涼州頻道開設“精準脫貧共奔小康”欄目,在各類新聞媒體刊發播放精準扶貧新聞稿件3040條,營造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形成了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強大合力。
涼州區實施扶貧攻堅與基層黨建“雙推雙進”工程,從區直部門(單位)選拔28名干部到鄉鎮任職,選派85名機關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大力推行“支部+N+貧困戶”黨建扶貧模式,組建貧困村產業鏈黨組織22個,培養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后備人才255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頭人100名。落實機關干部聯系貧困戶制度,實現了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貧困戶全覆蓋。2015年以來,各級雙聯單位、雙聯干部為貧困村爭取項目302個、落實資金3.03億元,為貧困群眾辦實事1805件。整合雙聯干部、掛職干部、大學生村官和鄉鎮包村干部425人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派駐85個貧困村開展幫扶工作。選派85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開展科技服務,為貧困村幼兒園配備教師110名,選派47名骨干教師到貧困片區鄉鎮薄弱學校支教,選派130名城區骨干教師到貧困片區中小學“送教下鄉”,選派154名城區醫院執業醫師到貧困片區鄉鎮衛生院開展多點執業,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深入開展“黨代表結對聯系貧困戶”“人大代表在行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等主題活動,全區239名黨代表、614名人大代表、169名政協委員、38名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精準扶貧。86家民營企業與85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投入幫扶資金150.95萬元,有效地助推了精準脫貧。
加大資金投入補齊扶貧短板
涼州區堅持把資金投入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支撐來抓,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扶持政策,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支持,著力解決貧困戶發展缺資金、融資缺擔保的問題。2015年以來,整合中央和省、市、區資金12.65億元,重點支持85個貧困村補短板、強基礎、惠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發展富民增收產業。
積極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政策,為有貸款意愿的貧困戶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00895.4萬元。爭取國家和省上易地扶貧搬遷補助資金3897.3萬元,省級投融資平臺統籌資金19652.3萬元(地方政府債券3848.3萬元、專項建設基金1975.5萬元、長期貼息貸款13828.5萬元),區級配套資金6560多萬元,用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貧困群眾建房資金不足難題。加大區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85個貧困村鄉村停靠點、日間照料中心、綜合性村民活動場所、電商扶貧網店、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扶貧項目缺口資金453萬元區財政兜底。
認真落實市級補助資金,為脫貧人口落實每人1000元的市級補助資金7784.3萬元,全部用于設施農牧業建設和定植進畜。落實省、市、區配套資金9600萬元,組建扶貧互助協會192個,實現206個有貧困人口行政村扶貧互助協會全覆蓋,資金總規模達到10276.7萬元,會員22481戶,累計借款7378.83萬元,借款率達到71.8%。
涼州區堅持把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作為補齊精準扶貧短板的重中之重來抓,緊盯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強化基礎配套,著力實施村道硬化、飲水安全、危房改造、農電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15年以來,全區硬化貧困村道路174.5公里,建成鄉村停靠點85個,完成飲水安全工程11709戶48837人,改造農村危房4050戶,改造中低壓線路108.3公里,建設高標準農田28305畝,貧困村通寬帶率達到100%,全面實現了85個貧困村瀝青(水泥)路、自來水、動力電、寬帶網、安全房、鄉村停靠點“六個全覆蓋”。
采取“一事一議”、區級財政兜底等辦法,解決村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綜合性村民活動場所、日間照料中心等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全面完成了85個貧困村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任務。2015年以來,全區新建貧困村幼兒園24所、日間照料中心80個、綜合性村民活動場所85個,完成中小學校舍“全面改薄”項目30項,建成旅游扶貧重點村3個,實現了85個貧困村幼兒園、鄉村舞臺、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科技服務“五個達標”。
全面落實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精準扶貧政策,強化基本社會保障。2015年以來,為甘肅籍學前教育在園幼兒免(補助)保教費3573.97萬元,為普通高中、省內高職(專科)院校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校學生免(補助)學雜費和書本費460.66萬元,為中職學校在校學生免除學費309.5萬元,發放國家助學金321.5萬元;全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97%,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4.99%。將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病種擴大到50種,貧困人口大病報銷比例由5000元降低到3000元,醫療救助患病貧困人口1405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51.4萬元,臨時救助貧困人口1056人次、發放救助資金74.05萬元;全區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86%,其中,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積極推動精準扶貧與精準救助有效銜接,提高農村低保一、二類對象和五保對象保障標準,農村一類、二類低保標準分別達到3420元、2988元,集中、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年保障標準分別達到5600元、4525元,全區實現政策兜底脫貧2747戶5916人。
下山入川移民培育富民產業
涼州區堅持把“下山入川”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業、換窮貌、拔窮根”的根本舉措來抓,把“下山入川”與小城鎮建設、危房改造相結合,把移民安置點選擇在小城鎮或工業園區周邊,調整優化村莊布局,配套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打造“兩基地、兩區域、一川五點”移民安置區,集中搬遷高海拔區、水源涵養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2011年以來,累計建成移民安置點35個,搬遷移民4052戶18182人,實現了海拔2500米以上山區居住群眾應搬盡搬。
集中安置一批。打造鄧馬營湖榮華新村、長城鄉長富村“兩個移民基地”,累計建成移民住宅2088套、設施農業2013座,配套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社區服務中心、文體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搬遷張義鎮、新華鄉、西營鎮等鄉鎮群眾2019戶888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49戶6378人,非建檔立卡農戶570戶2509人。
插花安置一批。通過清理收繳農林場、平整國有荒灘地等方式,為移民安置點落實耕地15554畝、建設用地3474畝,有效破解了安置用地問題。2011年以來,累計建成插花型移民安置點26個,搬遷移民1511戶7206人。
收縮安置一批。規劃建設張義川區、古城小河、新華石關、青山、金山崖灣、西營接腦社區“一川五點”收縮安置點,做到能集中收縮的全部集中收縮。目前,新華石關、金山崖灣、古城小河三個集中收縮安置點建成移民住宅467套(其中新華石關137套、金山崖灣175套、古城小河155套),搬遷移民467戶184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1戶1529人,非建檔立卡農戶76戶317人)。
就近安置一批。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以甘肅(武威)國際陸港規劃區和G30、金色大道、天頤大道、民武路沿線為重點,新建、續建新型農村社區37個17452套,累計建成新型農村社區83個49393套,就近購買社區住房安置扶貧對象55戶243人。
涼州區根據貧困村自然條件和貧困戶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夯實脫貧致富基礎。
推進主體生產模式促脫貧。把“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作為群眾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對有棚有林貧困戶,抓服務、促效益,深入開展設施農牧業“提質增效”和特色林果業“擴量增效”行動;對無棚無林貧困戶,抓幫扶、促建設,深入推進“雙聯干部幫建暖棚溫室”活動;對無能力發展產業貧困戶,抓扶持、促帶動,鼓勵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帶動發展主體生產模式,強力推進主體生產模式。2015年以來,貧困戶新建設施農牧業1.7萬畝,累計達到5.6萬畝、戶均2.6畝;新發展特色林果2.96萬畝,累計達到8.61萬畝、人均1.36畝,全面實現了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主體生產模式全覆蓋。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脫貧。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探索“致富能人+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輻射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2015年以來,貧困片區鄉鎮累計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311家。
推進現代營銷模式促脫貧。積極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經紀人+基地+農戶”等模式,培育延伸農業產業鏈條。2015年以來,貧困片區鄉鎮累計建成出口農產品基地84個,面積達到25.7萬畝。積極推進“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現代營銷模式,累計引進蔬菜、水果、畜禽等農產品冷藏加工企業47家、運銷企業9家。
發展電子商務促脫貧。成立了涼州區電商協會和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注冊電商網店550家,建成貧困村電商扶貧網店85個,實現貧困村電商扶貧網店全覆蓋,部分農產品實現網上交易,交易額累計達到622.17萬元。
推進勞務輸轉促脫貧。強化農民培訓,緊緊圍繞推進主體生產模式和現代營銷模式,精準對接培訓需求,實施到戶、到人、到產業的示范性培訓工程,提升貧困戶勞動力技能,促進轉移就業。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貧困戶勞動力24363人,輸轉就業24394人,實現勞務收入3.9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