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7-10-23
- 來源:
金秋十月,山丹縣精準扶貧工作傳來喜訊,截至目前,全縣脫貧3148戶10284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439戶391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56%,為黨的十九大獻上了一份厚禮。這一串串令人喜悅的數字,不僅飽含著山丹各級黨政組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鍥而不舍的追求,而且凝聚著他們務實進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咬定目標譜寫強村富民曲
山丹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全省18個嚴重干旱缺水縣之一。南部沿祁連山淺山區是全縣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貧困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截至2013年建檔立卡時,仍有尚未脫貧人口14200人。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打贏攻堅戰,該縣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拿出“硬辦法”,圍繞省上“六個精準”的工作要求,緊盯市上“當年整村脫貧、兩年鞏固提高、三年進入小康”的目標,縣鄉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列出責任清單,逐項定人量化,形成了級級有任務、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行“掛圖作戰”,采取成立“指揮部”、張貼“作戰圖”、制定“施工圖”、列出“推進表”的方式,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做到推進不拖延,扶貧見成效。截至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95元,增長7.3%,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60元,貧困人口減少到1439戶391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56%。村村通上了水泥路、網絡寬帶,貧困群眾戶戶喝上了安全水、用上了動力電,村村建成了鄉村舞臺,催生了一大批農村文藝社團,實現了標準化衛生室、便民金融服務網點全覆蓋,實現了貧困村無危房的目標,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目標。
精準施策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該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首要任務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把脫貧攻堅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進行謀篇布局,全力推動扶貧攻堅深入進行,形成上下聯動、各界參與、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緊緊圍繞“扶持誰、扶什么、誰來扶、怎么扶”這個重點,從識別、幫扶、管理、考核四個方面發力,形成扶持重點鄉鎮、重點村、貧困戶三個層面的政策支撐體系,把貧困程度最深、工作難度最大、發展底子最薄的13個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評議五公示”的工作要求,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工作方式和“五個一”的工作步驟,首先進行精準把脈,再由貧困戶“點菜”,政府“下廚”,精確指導,實行“菜單式”扶持,有效解決了扶不到點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貧上的問題。按照省上“4342”脫貧驗收責任體系部署要求,健全完善精準扶貧大數據庫信息平臺與貧困人口進退動態監測,形成了精準扶貧全過程、動態化、互證式的管理模式,真正開啟了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扶貧模式。
打好涉農項目資金“組合拳”。按照“一個集中”“三個統一”“五個不變”的原則,整合資金11.26億元投入脫貧攻堅,縣級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8020萬元,是多年來脫貧攻堅投入最多、力度最大的時期。用足用活扶貧貼息貸款,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44億元,成立扶貧資金互助社110個,互助資金總規模達到2600萬元。在致力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問題的同時,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和地域特點,總結推廣“村抓一項特色產業、戶建一座種養棚圈,人學一門致富技能,戶均輸出一個勞動力”的“四個一”產業扶貧模式,貧困戶的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全縣13個重點貧困村共落實馬鈴薯、高原夏菜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5.25萬畝,投放小尾寒羊2465只、建成養殖小區23個、畜禽飼養量達到36.5萬只,特色種養業覆蓋率達到100%。建成電商扶貧示范村13個、“一村一店”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16個,實現了貧困村互助組織和電商扶貧全覆蓋。依托“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聯促幫帶”“雨露計劃”等工程,舉辦各類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班22期180多場(次),培訓1.5萬人,年均輸轉貧困戶勞動力43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4億元,貧困家庭勞動力均取得了技能培訓合格證書,進一步提升了增收技能。
創新思路推出“能人帶”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丹縣培養和涌現出一大批有智慧、有技能、敢干事、敢創業,能干事、干成事的致富能人。為此,該縣立足能人眾多的比較優勢,確定757名致富能人與2674戶7848名精準扶貧對象進行結對幫扶,積極打造并推進“勞務能人+貧困戶”等“6+1”能人帶動脫貧模式,在全縣真正形成能人創實業帶動群眾創家業的精準扶貧大格局。
與此同時,該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扶貧一線“指揮部”“戰斗團”“攻堅隊”的戰斗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在精準扶貧中的骨干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的實績直觀體現到精準扶貧實效上來。以“支部+”為平臺,把協會、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致富能人聚在產業鏈上,產、銷農民富在產業鏈上,著力打造“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支部+基地”“支部+公司”“支部+電商”的黨建助推扶貧新模式,為貧困戶“轉觀念、學技術、興產業、增收入”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大力實施能人進村班子工程,投入1000多萬元,夯實基層基礎,創建“六有”服務型黨組織24個,整頓轉化后進黨組織15個,全縣貧困村中能人型村干部比例達到90%,基層群眾對干部隊伍的滿意度明顯提升,營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生動局面。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山丹縣已經確定今后5年扶貧新藍圖,縣財政每年安排農業發展基礎配套資金3000萬元,重點用于扶貧規劃的實施,貧困村成果鞏固提升、產業培育發展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積極總結經驗,培育典型,全力推進,爭做全省脫貧攻堅的樣板和標桿。同時,制定出臺《關于建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意見》,通過建立健全建檔立卡管理機制、穩步增收的發展機制、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底機制和農村基層組織保障機制等五項機制,確保實現脫貧攻堅工作“不斷線、真脫貧、穩得住、不反彈”的目標。(記者 呂少鋒 張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