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5-13
- 來源: 甘谷縣鄉村振興局
一根繡針,穿梭萬年光景,繡出千古的文明;
一條絲線,繪出萬千世界,縫出絢爛的人生;
這里是圣人伏羲的出生之地,這里是蜀漢大將軍姜維的生息之地,這里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這里是全國辣椒之鄉、花椒之鄉、蘋果之鄉——甘肅甘谷。
千百年來,圣人的光輝照耀著這里勤勞勇敢的人民,絲路的清風吹拂著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
結草為鞋的發明,開啟了這里手工編織的旅程;清脆悠揚的駝鈴,打開了這里手工紡織的大門。從伏羲受網罟啟發結草為鞋,到先民就地取材編織生活用品,從民國實業救國者創辦毛紡織廠,到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服裝鞋帽等紡織企業的建成發展,甘谷紡織縫紉的腳步從未停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甘谷毛紡織品市場異軍突起,蓬勃發展,成為當時地方的一個支柱產業,渭河兩岸,南北兩山,到處都有冀城縫紉工靚麗的身影,隴海線上,青藏高原,到處都有甘谷毛紡織品鮮艷的色彩。
脫貧攻堅戰中,冀城縫紉工再顯身手,一大批以服裝加工、麻編鞋業為主的扶貧車間,叫響隴原大地,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產業發展的脫貧攻堅新路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扣“三新一高”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動扶貧車間向鄉村就業工廠轉型持續發展”的新部署,結合服裝產業靈活就業的新業態,立足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依托勞務品牌建設開展勞務輸出和技能培訓工作,打造精品勞務品牌“冀城縫紉工”,讓勞動者實現“量體”培訓,“定制”就業,通過“新建、升級、轉型”三種方式,分類推進縣域扶貧車間有序向鄉村就業工廠轉型升級,全縣98家扶貧車間,88家轉型為“就業幫扶車間”,10家升級為“鄉村就業工廠”,建立服裝技術技能工作室,為“冀城縫紉工”品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研發服務,產品覆蓋服裝鞋類、特色農產品、手工編織等17個種類,帶動就業6300多名,吸納“兩類戶”2800余人,務工群眾月均工資2000元,年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部分企業外引內聯,將工廠、車間建設拓展至省內其他市州縣區,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就業名片”。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一技在手,就業不愁。
冀城縫紉工——一個大有可為的勞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