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7-24
- 來源:臨夏州融媒體中心
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人文美……盛夏時節,行走在臨夏大地,一股股和美鄉村建設熱潮撲面而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臨夏州作為曾經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的殷切囑托,在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同時,及早思考謀劃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和技術性問題,確定“把臨夏打造成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的希望臨夏”的目標,緊盯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扎實開展“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讓一個個美麗鄉村在臨夏大地競相綻放。
從一處美到全域美、從環境美到發展美、從風景美到風尚美……我州從“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精心謀篇布局,以地域實際為基礎,突出先行先試、規劃引領、產業富民、生活品質、治理提效,持續打好“四個攻堅戰”,培育“五個百億級產業”,不斷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推動廣袤農村“舊貌換新顏”,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臨夏路徑”。
擁抱夏天的蓬勃,萬物已風華翠茂。七月的臨夏市,既有鳳凰山的浪漫,又有大夏河水的溫婉,更有夏日的熱情燦爛。
自古以來,臨夏市是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游牧文明向農業文明過渡地帶上的重鎮,素有“河湟雄鎮”之稱。這里聚集了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如今,借著和美鄉村的東風,美食文化、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培育等發展勢頭強勁,盡顯魅力花都 公園城市風采。
臨夏市總面積9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萬人,農村人口9.64萬人,行政村35個,規劃保留村23個,城鎮開發邊界內村12個,城鎮化率達90.21%。近年來,臨夏市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樣板經驗,深入落實省州“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要求,以打造鄉村振興“五大園區”為統攬,以建設“鄉村公園”為目標,整體規劃、示范引領、分類實施、梯次推進,建成省級示范鎮折橋鎮和11個省(州、縣)級示范村。
一條條柏油路從村中蜿蜒而過,一個個農家院落優美整潔、房前屋后綠樹掩映,一幅幅彩色墻繪引人注目……走進任何一處村莊,都仿佛置身于恬靜和美的田園山水畫中,讓人流連忘返:
這里有黨建引領、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牢牢把握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機遇,注重智慧賦能、創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務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掌上智慧農村”小程序、“三個一”治理服務機制、關心關愛“幸福食堂”“巾幗家美積分超市”……一個個黨建品牌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讓全市“一老一少一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文明鄉風吹到了千家萬戶、田間地頭。
這里有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生動實踐——突出規劃引領、文化鑄魂,立足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發展定位,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稟賦,按照“一鎮一景區、一村一景點、一戶一小品”建設思路,精心編制23個村村莊規劃,成功打造彩陶王坪、芍藥江牌、花韻草灘、魅力折橋和悠閑瓦窯等為代表的鄉村建設示范村。
這里有創新突破、產業支撐的廣闊前景——圍繞“一心一區兩廊五園多點”城市發展空間布局,謀劃布局折橋鎮休閑康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枹罕鎮牛羊文化產業園和牡丹文化產業園、南龍鎮休閑靜謐園林化鳳凰山主題游樂園、城郊鎮花卉產業園等鄉村振興“五大園區”,持續推動特色產業高效發展。這里有建設魅力花都、公園城市的美學理念——以系統提升發展基礎、加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建設標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夯基礎,統籌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提升教育、醫療、養老、兜底保障水平;抓提升,統籌實施“五改”項目,不斷提升鄉村風貌;美環境,創新推行“管理、服務、評價”三大體系,建立運行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機制,農村人居環境舊貌換新顏。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黨的二十大以來,和美鄉村建設如一縷縷春風,吹遍了臨夏市的每一個角落,把村莊裝扮得如詩如畫,一幅天藍水清村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