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03-06
- 來源:
立春過后,天氣回暖,平川區魏家地村的村委會熱鬧起來,股民代表們齊聚在這里,翹首等待即將開始的枸杞產業培訓大會。大家一邊興致勃勃地等待著前來培訓的老師,一邊暢談各自的“產業致富經”,計劃著今年的發展,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不遠處,三五成群圍坐著的婦女們分揀客戶預訂好的枸杞,準備裝袋……
“以前我們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弱病殘成為主要勞動力,土地大多數都是鹽堿地……”提起以前村里的狀況,村黨支部書記張惟連連搖頭。
土地撂荒嚴重,村民生計成問題,面對一片沒有生機的鹽堿地,發展的路怎么走?村里開始在培育特色產業上動起了腦筋,積極聯系種植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對土壤、氣候、水質、光照等自然條件實地勘察,對比研究設施蔬菜、果品等多個種植產業,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最終決定發展枸杞種植,引進“寧杞7號”。
借著“金果果”,村里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2015年8月,村里成立了枸杞種植合作社,把290戶農戶閑置的1600畝土地流轉過來集中經營。其中,243戶農戶以土地為股份入社,47戶貧困戶以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入社,農戶每年從中獲得土地產值分紅和帶動增收分紅。同時,在合作社從事苗木種植、管護、移栽等工作,按每天50—100元不等的標準領取相應的報酬。農民變成熟練掌握苗木管護技術的工人,并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勞務入股實現了由農民、工人向“股東”的轉型。
貧困戶王興義患病16年,無任何勞動力,家里的重擔落到了妻子張國燕一個人身上。枸杞種植合作社成立后,老兩口一商量,把自家僅有的1.8畝地入股合作社,張國燕到合作社務工。“像我們50多歲的人外出不好找活干,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務工,一年能掙2萬多,還能分得4000元紅利,家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睆垏喔吲d地說。
張建華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偶爾出去打打零工,但工期不穩定,家里的收入一直成問題?!胺N植枸杞比種莊稼強多了,我們兩口子在合作社務工,吃的是‘技術飯’,兩個人一年下來收入也有3萬多呢!按這樣計算,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了!”
如今,村民們看著茁長成長的枸杞苗,家家都能算出一筆脫貧致富賬。枸杞當年種植當年掛果,第二、第三年掛果達到豐產期,每畝能有500斤左右,按每斤收購價20元以上計算,可實現純收入近萬元,按照平均每戶4口人、人均1.2畝枸杞林來計算,將來戶均收入能達到5萬元以上。
產業培育引來了枸杞種植,產業扶貧叩開了小康之門。村民們的觀念不斷轉變,對脫貧致富的信心滿滿,抱團發展的勁頭越來越高,脫貧奔小康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