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11-22
- 來源:
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古浪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特別是南部山區自然條件嚴酷、農業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發、生產條件惡劣。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南部高深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古浪縣嚴格按照中央、省委推進移民搬遷的決策部署,堅持縣級領導包村包組推進移民搬遷拔窮根責任制,堅定不移實施移民搬遷工程,有力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截至去年底,古浪縣已開工建設黃花灘移民區12個移民點和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2017年度,經市縣驗收和省直行業部門比對反饋,全縣減貧3919戶1.64萬人,貧困人口下降到3.66萬人,貧困面下降到10.47%。
一位貧困戶的下山路
次仁德吉是古浪縣西靖鎮感恩新村的一名普通藏族婦女,從藏鄉到古浪,她不懼困難、艱苦奮斗,逐漸從馬背上的牧羊女成長為當地致富能手,被譽為移民新村的“格桑花”。
初到古浪時,次仁德吉的婆家還生活在古浪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吃水要到15公里遠的地方去拉。”這是次仁德吉對以前山區生活的記憶。
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語言的地區差異,要強的次仁德吉學方言、入鄉俗、打零工,一點一點經營著生活。短短幾年間,次仁德吉與丈夫一起用勤勞的雙手,使原本貧困的家境慢慢得到了改善。然而,受山區發展條件的限制,他們的脫貧致富夢遲遲未能實現。
2013年,次仁德吉一家借助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從古浪縣橫梁鄉橫梁村搬遷到了西靖鎮感恩新村,從此住上了明亮的磚瓦房,吃上了自來水,開啟了幸福生活。
從山上搬下來后,擺脫貧困成為次仁德吉夫婦心頭的一樁大事。他們緊抓政府扶持設施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在感恩新村率先報名修建了1座日光溫室,并積極學習日光溫室種植經驗,當年就收入1萬多元。
種植日光溫室成功后,次仁德吉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培育發展產業,才能過上幸福生活”。由于夫妻兩人都有養殖的經驗,她再次動員丈夫發展養殖業,修建了2棟養殖暖棚養殖土雞2000只。自此,次仁德吉的養雞場每年出欄的土雞,不僅滿足了本村群眾的需要,還銷往武威城區,年收入達到4萬元。
“現在的好生活都來源于黨的好政策。”看著一只只小雞吃飽喝足后在養雞場里愜意散步的樣子,次仁德吉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爭取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調結構助推精準施策
當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灑在沙漠戈壁上一排排日光溫室的時候,古浪縣西靖鎮為民新村村民馮玉賓和妻子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撥開一條條綠色的西紅柿枝蔓,順手摘幾個已經熟透了的西紅柿,馮玉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山上時,馮玉賓家的日子是這樣的:“炒菜燒干鍋,生病慢慢拖,上坡打赤腳,晚上順墻摸”“種地靠天,二牛抬杠;翻山拉水,水貴如油”……自從下了山,有了致富產業,1座棚一年收入上萬元,他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不強,村子難富。隨著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不斷推進,古浪縣突出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的優先地位,提升農業產業質量和效益,讓貧困群眾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
古浪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精準施策,規劃發展日光溫室6000座;在黃花灘移民區五道溝引進建立了“黃沙基質及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基地,10座實驗示范棚已完成辣椒、番茄、茄子等不同蔬菜栽培。
眼下,古浪縣森茂牛羊交易市場內車來車往,熙熙攘攘。“市場讓養殖戶和省內外客商直接交易,實現了養殖戶收益最大化。”海子灘鎮養殖戶劉子龍說。
古浪山區群眾素有養羊的傳統,但多年來的疏散飼養收益低、抵御風險能力差。市場負責人梁澤民介紹說:“交易市場集牛羊養殖、交易、運銷、屠宰、冷鏈于一體,破解了個體飼養戶單打獨斗的局面。自運營以來,已有寧夏、新疆等地80多個商戶入場交易,預計今年交易額達4億元以上。”
古浪縣注重培育扶貧“造血”機制,重點在壯大特色產業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農業規模經營收益分享機制方面突破。發展二、三產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與甘肅中天羊業合作建設畜產品精深分割加工基地,計劃建成年屠宰加工肉羊20萬只規模。
“三變”助力脫貧致富
走進古浪縣成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番茄棚里,暖意融融。村民趙成霞、孟菊芳、蔡平正在棚里掐葉、施肥,他們既是合作社的員工,也是有股份的“小老板”。
在古浪,像趙成霞、孟菊芳、蔡平一樣的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既拿租金和分紅,又在合作社打工拿工資,實現了在家門口的“雙重”收入。
“目前合作社建棚340多座,重點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和暖棚育苗。‘三變’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把土地變‘活’,實現了效益最大化。”成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嚴常年說。
古浪縣借助農村“三變”改革有利時機,積極探索“合作社+土地+貧困戶”“企業+養殖暖棚+貧困戶”“企業+村級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等發展方式,指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日光溫室、養殖暖棚、扶持資金等生產要素入股的方式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增加貧困戶收入,實現產業脫貧。目前,全縣130個貧困村共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31家,基本實現了貧困村“一村兩社”。
同時,為進一步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實現“造血”式扶貧,古浪縣還在推進股份合作改革試點、加快集體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了解,古浪縣計劃在全面完成2016年、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基礎上,繼續對南部山區古豐、黑松驛、黃羊川等重點鄉鎮尚未報名搬遷的留居群眾逐戶排查動員,確保符合搬遷條件的群眾不漏一戶一人。2018年,計劃再搬遷安置移民451戶1849人,移民全部搬遷入住,實現南部完全干旱山區符合搬遷條件的群眾應搬盡搬。同時,竭盡全力解決好部分移民群眾只有房子沒有產業、遷出遷入管理服務不到位、上下兩頭跑的問題,確保易地扶貧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