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0-12
- 點擊:1652
- 來源:甘肅日報
包義成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發展要素,暢通流通渠道,提升比較效益,推動甘肅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農”經濟循環流通不暢,經濟發展必然受阻,實現甘肅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推動“三農”經濟高效循環發展作為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發展要素,暢通流通渠道,提升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支撐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注重發展空間循環,實現區域資源優勢互補。甘肅地形東西狹長,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因此,在推動雙循環發展時,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考慮省內不同區域間的差異。一方面,通過引水節水、防風固沙、技術創新等措施,把適宜機械化、規模化作業的河西走廊大片土地改造成良田,增加有效的土地供給,以優質良田守住耕地紅線,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另一方面,通過土地增量把甘肅東部和南部地區不適宜機械化、規模化作業的土地指標轉換出來,用于這一區域的城鎮化建設,酌情發展工業項目,吸納更多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注重產業要素循環,補齊產業鏈條弱項。多年以來,甘肅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單位生產規模小、布局不集中,加工能力低、出口產品少。為此,甘肅應在增強提高“以需定供”意識能力,科學分析、合理預判市場供求狀況和產品偏好信息,使供需體系更加適配的基礎上,圍繞現有的拳頭產品,引進“農”字頭的精深加工企業,在本級區域內就地建立起“給自己創造市場的企業”,不斷做精產品文章、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甘味”品牌的美譽度,拓展市場空間。同時,在條件適宜的地方,適當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田園綜合體,以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和農村新興服務業,不斷延伸產業鏈、衍生新業態。
注重消費需求循環,促進農村生產生活良性互動。消費增長是形成強大省內市場、促進雙循環的關鍵因素。甘肅應進一步強化建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獨有品牌創建意識,通過整體規劃、連片改造,擦亮鄉土文化的名片,通過用心經營山山水水、農田村舍,打造記憶節點,使百姓看得見鄉貌、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同時,加大農村村莊的規劃建設和土坯房改造,通過復耕復墾,有效整合土地,增加土地有效供給,為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農業產業提供發展空間,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注重物流體系循環,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暢通。近年來,全省上下通過大力發展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甘肅特殊的地理地形,交通基礎設施連接度不足,且流通主體多樣化,流通環節增加,無形中增加了供應鏈總成本。解決的辦法是,一方面,在現有樞紐節點的基礎上,推動建設一批輻射范圍廣、標準化水平高、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商貿物流園區和專業商貿市場,形成集交易、分撥、倉儲、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流通服務中心。另一方面,規劃建設一批多種運輸方式銜接的大型物流園區,引導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由存儲型、自建自用型倉庫向快速周轉型自動化倉庫轉型升級,并將智慧物流作為我省物流業實現趕超發展的戰略突破口。
注重國內國際循環,加快“甘味”農產品走出國門。隨著經濟深度全球化,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大勢所趨。我省農業既要加強國內市場占有,繼續做好鞏固東連、向西為主、深耕南向、促進北拓的文章,也要重視國際市場拓展,深挖中西亞、中東歐、東南亞市場潛力,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特別是要發揮蘭州新區的獨特優勢,持續推進陸港、空港等平臺建設,加強與白俄羅斯、新加坡、尼泊爾等國家的合作對接。要注重用活用好網絡直播經濟新趨勢、新業態,廣泛開展“縣長直播代言”“網紅直播帶貨”“雙品網購節”等特色活動,不斷豐富產品宣介形式、拓寬產銷對接渠道。
作者為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廳局級班)學員,甘肅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