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1-07
- 來源:甘肅日報
高春明?馬志超
產業轉移旨在通過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甘肅資源能源富集、產業體系完備、開放空間廣闊、營商環境良好、發展勢頭強勁,用電成本以及土地、勞動力、用能等要素配置具有比較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我們要進一步以國內產業轉移為契機,緊緊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緊扣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搶抓國家戰略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加快放大承接產業轉移新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是推動工業投資增長的重要途徑。我省的石化、鋼鐵、有色等產業在全國舉足輕重,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是要持續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建設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實現風光大省向風光強省轉變,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已培育形成的石油化工裝備、電工電氣裝備、新能源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等產業鏈條提質增效,培育初步構建的蘭州石油化工裝備、天水電工電氣裝備、酒泉新能源裝備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二是立足資源優勢和化工、冶金有色、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基礎,聚焦化工新材料、冶金有色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及生物醫藥、數字經濟和電子信息等產業鏈發展壯大和集群培育,搭建承接產業轉移合作交流平臺,開展專題對接,為甘肅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新動能。三是進一步放大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蘭州生物所、航天科技集團510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優勢,放大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核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較強的工程化技術優勢,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扎實的研發基礎優勢。
拓展承接產業轉移新空間。把產業園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加強園區交通、通信、供水、供氣、供電、防災減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綜合配套能力,引導轉移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揮園區已有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鏈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一是按照合理布局、準確定位、完善功能、整合資源的思路,重點建設一批具有新型產業化特色的園區,增強要素聚集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發展產業集群提供空間載體。二是優化園區布局。堅持產業園區化、園區專業化,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經營集約的思路,實施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工程,加快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步伐。調整優化現有產業園區布局,增強園區產業發展能力,推動形成定位準確、專業化特色顯著、全產業鏈培育的產業園區。三是提升承載能力。突出園區產業培育和企業壯大發展功能,切實加快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配套完善水電路氣房,引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標準化廠房,提高園區的承載能力。向園區合理下放審批監管事項,組建或引入投融資運營公司。圍繞市州產業發展格局,緊盯主導產業招引配套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四是建設“飛地園區”。按照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扶持政策,推進東西部合作,加強省級政府間的協調推動,探索推動園區托管,實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推動張掖市與溫州、武威與無錫合作共建“飛地經濟”零碳產業園,實現資源共享、配置優化,促進園區創新發展。
做優承接產業轉移新環境。營商環境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進一步落實“一項一策”“一企一策”重點項目幫扶計劃,加強行政審批、要素供給、權益維護等方面的服務質效監督,協調解決企業和項目合理訴求,保障把產業承接穩、留得住、發展好。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學習借鑒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等創新試點城市經驗做法,主動對標對表,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優質營商環境。此外,學習借鑒中要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創新,著力打造有甘肅特色的營商環境品牌。二是完善配套措施。省直相關部門要努力提升數據共享和應用深度;對需要完善調整的政府規章或規范性文件的,要按照程序適時修訂或調整;對涉及管理方式、管理權限、管理層級調整的改革事項,要夯實監管責任,逐項明確監管措施,推進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三是強化督促檢查。省直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各地營商環境的監督,及時總結梳理、宣傳推介我省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做法,推動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做強承接產業轉移新隊伍。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應對新變革,實現人才工作供給側與產業技術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要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促創新,推動人才發展和產業發展高度匹配、深度融合,實現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一是圍繞“產業地圖”精準引才。聚焦我省優勢產業需求,建立產業人才信息庫,繪制“產業地圖+人才地圖”,同步實施項目引才、智庫引才,精準引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依托“鄉情紐帶”同步招才。組建人才孵化聯盟,依托駐外人才工作站等協同開展“雙招雙引”,推動項目回移、資金回流、技術回引,引導重點人才跟著企業項目走。激活“人才飛地”高效聚才。大力推廣“研發+轉化”“總部+基地”的人才飛地模式,推動企業在成都、重慶等地區建設“飛地”研發試點中心,集聚高端人才,轉化科技成果。二是協同育才強素質。搭建“政校企”協同育人平臺,聯合省內高校與本土龍頭企業實施“雙元制”教學,培養“雙師型”人才,為企業“訂單式”輸送技術技能人才。優化結構促提升,推動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新設面向產業一線的專業,組建起主導產業專業群,把專業建在需求鏈上,實現人才供給端與產業需求端的“同頻共振”。三是堅持政策賦能,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制定專項政策,給予引才補助,支持“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為人才發展提供堅強的政策支撐。堅持金融賦能,助力人才創業保障。堅持數字賦能,優化人才服務生態。推出掌上人才綠卡服務平臺,選派人才服務專員,形成點對點的定向服務機制,為人才提供個性化“保姆式”服務,統籌解決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關鍵小事”。
作者單位: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