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05
- 來源:張掖日報
侯玉琦
五月的臨澤縣鴨暖鎮古寨村,晨光穿透薄霧灑在波光粼粼的水塘上。養殖負責人秦鵬正蹲在池邊觀察蝦苗長勢。水面下,一群群通體透亮的南美白對蝦正隨著增氧機的水流歡快游動,而在相隔不遠的另一處水塘,鴻賓螃蟹養殖基地負責人王宏斌正手持抄網,小心翼翼地查看蟹籠——此時正值螃蟹蛻殼期,青灰色的蟹殼零星漂浮在水面,新生的軟殼蟹正蟄伏在水草間,等待外殼逐漸堅硬。這是古寨村首次嘗試在內陸鹽堿水塘中同時養殖熱帶蝦類與河蟹,為河西走廊“水經濟”寫下新注腳。
“今年我們玩起了‘雙保險’——13座水塘養螃蟹,13座水塘養對蝦。”秦鵬蹲在塘埂前,“別小看露天塘,我們有套‘土洋結合’的法子,你看這水,是用泉水和人工海水按照3:7的比例調和而成,就像給蝦苗準備了從‘海水故鄉’到‘淡水新家’的過渡艙。”他介紹,每座水塘投入17萬元成本,投放3萬尾蝦苗,通過精密調控,預計蝦能長到15公分左右,單塘產量可達500公斤。王宏斌的螃蟹塘同樣迎來關鍵期:“蛻殼期是螃蟹生長的分水嶺,現在要格外注意水質和溶氧量,順利蛻殼的螃蟹,個頭能比之前大一圈。”
然而,內陸養海蝦并非易事。陰晴不定的氣溫和劇烈的晝夜溫差讓剛入塘的蝦苗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成活率降低。秦鵬帶著技術員白天守在塘邊,用顯微鏡觀察蝦苗狀態,記錄水溫、鹽度的細微變化;夜晚裹著軍大衣睡在車里,每隔兩小時就要起身查看大棚溫控設備,生怕溫度驟降影響蝦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多月反復調試鹽度梯度,蝦池成活率終于穩定在85%,這些遠道而來的“海洋精靈”即可全部入塘,實現“跨界”生活。
“八月開捕季,這些蝦每公斤能賣120多元。”秦鵬望著連片的水塘,眼中滿是期待,“到時候,古寨村的鹽堿水塘,真成了藏金納銀的聚寶盆!”塘邊,村黨支部書記王佳和王宏斌也算起了“產業鏈賬”,他們計劃以蝦蟹養殖為基,拓展生態種養模式,借力電商打開銷路,依托黑河濕地推出“漁旅融合”項目,讓游客既能體驗蝦蟹捕撈樂趣,又能品嘗地道的富鍶海鮮宴。
暮色漸濃,增氧機攪動的水花在夕陽下碎成金箔,驚起幾只白鷺掠過水面。曾因鹽堿化被閑置的荒灘,如今蛙鳴蝦躍、蟹影婆娑。從“寸草難生”到“蝦蟹滿塘”,古寨村用智慧與汗水,將“不可能”變成“現實”,為鄉村振興蹚出了一條“以漁治堿、點水成金”的特色發展之路。這片浸潤著鹽堿的土地,正奏響一曲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富民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