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05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通訊員?趙慧敏?趙?曼?陳嘉明
在隴南的青山碧水間,兩當縣正演繹著一曲鄉村振興的立體交響——紅軍街上紅色研學熱潮奔涌,云屏三峽的山水畫卷徐徐鋪展,車間里的菌棒生產線馬力全開。這座曾隱匿于秦嶺西麓的秘境之城,如今以“紅綠金交融”的創新筆觸,繪就出產業蓬勃、文化煥新、生態秀美的振興長卷。
紅色文化:紅軍街燃星火,鑄時代精魂
近日,市縣融媒采訪團走進了兩當縣的紅軍街,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紅軍街,不僅僅是一條街道,更是一部生動的史書,記錄著中國革命的艱辛與偉大。
“同志們,當年就是在這間屋子策劃了兵變……”在紅軍街的百年老宅里,身著紅軍裝的小講解員正在講述1932年的革命故事。這條200米長的石板路,完整保留著12處革命遺址。700年樹齡的古槐靜靜佇立,仿佛還在訴說著當年的革命故事。
這里是革命先輩發動兵變的策源地。如今,紅軍街已成為甘肅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2013年起,當地依托紅色資源,建成太陽民俗館、紅色文化廣場等設施,以影雕重現部隊改編場景。太陽村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建成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帶動任灣花海、太陽水面工程等文旅項目落地。
紅軍街年均接待游客4.5萬人次,各地游客沿紅軍路追尋紅色記憶、接受革命教育。兩當縣借此發展紅色旅游,通過完善設施、開發產品,實現紅色文化與經濟發展良性互促。這條承載歷史的老街,正以獨特魅力激勵更多人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時代新篇。
綠色生態:云屏疊翠浪,繪山水新章
當無人機掠過云屏三峽,鏡頭捕捉到令人震撼的畫面:瀑布如銀練垂落原始森林,懸崖民宿的玻璃房倒映著星空,藥農在云霧中采摘著野生黃精。這片286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正在釋放“綠色紅利”。
在兩當東南部,有一處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云屏鎮。這里,峰巒疊嶂,云霧繚繞,山水相依,被譽為“秦嶺深處的天然氧吧”。
這里不僅藏著鬼斧神工的自然畫卷,更留存著人文記憶。傳統的農耕方式、手工造紙技藝、山歌對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依然鮮活。在云屏古鎮,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依稀可見,青石板路、木質結構的吊腳樓,仿佛時光在此停滯。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云屏逐漸進入游客的視野。與熱門景區不同,這里沒有過度開發,而是主打“原生態體驗”。游客可以住在改造后的農家小院,品嘗山野菜、土蜂蜜、臘肉等特色美食,或跟隨村民學習制作傳統手工藝品。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云屏像是一處被遺忘的凈土?;蛟S,云屏的魅力不在于多么壯麗的風景,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都市人暫時放下焦慮,回歸自然,找回內心的寧靜。
金色產業:菌香漫沃野,奏富民歡歌
走進兩當縣左家鄉德源菌棒標準化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木屑、麩皮等原料在傳送帶上有序流轉,經過自動攪拌、精準裝袋、高溫滅菌等一系列現代化工序,搖身一變成為根根飽滿緊實的菌棒。這些菌棒正悄然化作鄉村振興征程上的“金棒棒”,撐起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近年來,兩當縣錨定“農業優先型”和“全域有機”發展定位,充分發揮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生態優勢,將食用菌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香菇、木耳、靈芝、灰樹花、羊肚菌為主的特色菌類產業蓬勃發展,一批集中連片、條件優越的食用菌基地拔地而起,為有機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曾經,菌棒制作依賴傳統手工,不僅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2023年,深耕香菇種植領域40年的浙江客商吳斯光,毅然選擇落戶兩當縣左家鄉,投資建設德源菌業產業園。自投產運營以來,該企業已吸納左家鄉及周邊農村200余名富余勞動力穩定就業,累計為當地創造超200萬元勞務收入,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強引擎”。
如今的德源菌業,已實現華麗蛻變。企業引進國內領先的菌棒自動化生產設備,構建起從原料配制、裝袋滅菌到接種培養的全流程標準化生產體系?!艾F在這條生產線每小時可裝包1萬多根菌棒,合格率高達99%以上,裝包與接種環節用工量在30人左右?!钡略淳鷺I生產車間技術人員魏小鳳介紹道。
“現在我們的菌菇不僅暢銷國內,更漂洋過海登上歐洲餐桌,今年開春已完成119萬元的出口訂單。”德源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斯光說。
未來,一座集菌業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倉儲及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在此崛起。德源菌業的發展,見證著兩當縣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這些“金棒棒”以科技與產業融合為引擎,在隴原大地勾勒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振興畫卷。
從紅軍街的紅色傳承,到云屏三峽的生態歡歌,再到菌棒車間的創新脈動,產業興、文化活、生態美在此交匯,一片蓬勃生機,兩當正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