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1-07
-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賦予三湘大地的新時代使命,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的戰略支撐。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周期,發展階段在變、增長動力在變、區域競合在變、產業結構在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烈度、深度、幅度重構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的競爭優勢,既為湖南敢為天下先搶占新興賽道、贏得先發優勢提供了難得機遇,也給湖南能否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挑戰。當前及今后較長時期,湖南面臨“標兵越走越快,追兵越趕越近”和“不進則大退,慢進則小退”的嚴峻考驗,如何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奮勇爭先,關鍵要靠高水平科技創新打頭陣,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中打通湖南高質量發展的“奇經八脈”。
以大科創平臺建設、大科創攻堅計劃、大科創孵化體系為重點三位一體打造“科創湘軍”,培育“海量應用場景+科創服務平臺”雙優勢的中部地區科創成果產業化首選地
先行推進大科創平臺建設。大科創平臺建設是打造“科創湘軍”的基礎工程。近年來,“4+4科創工程”全部實體化運行,湘江科學城順利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湖南研究院、鵬騰生態湖南創新中心落地建設,大科創平臺的四梁八柱加速形成。“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能否裝備精良、武裝有力,關鍵在于進一步大格局大手筆深化建設岳麓山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實驗室)、湘江實驗室、芙蓉實驗室等“四大實驗室”,建設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力能實驗裝置、航空發動機冰風洞裝置等“四個重大科學裝置”,積極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國家實驗室、在湘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一批科技創新高地標志性工程。
超前部署大科創攻堅計劃。“科創湘軍”能不能打硬仗,關鍵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出成績。近年來,以“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為代表的科技攻堅戰取得一批“首”字、“最”字號成果,涌現了世界首臺可變徑斜井巖石隧道掘進機等國際領先技術成果。“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要持續形成戰役級、戰略級科創成果,需要依托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索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長株潭協同創新機制,探索“政府出題+專家答題+市場閱卷”“企業出題+專家答題+市場閱卷”的湖南路徑,結合國家所需、發展所急、湖南所能,探索實施“2035—湖南科技攻關”專項,力爭在集成電路、半導體、先進裝備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與此同時,充分釋放“科創湘軍”戰斗力,關鍵要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湖南模式,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健全重大科技攻關“經費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計劃走、計劃跟著規劃走”機制,推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落地。
加快建設大科創孵化體系。如何推動科創成果從書架向貨架轉化,是“科創湘軍”的重大使命。隨著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省內兩小時高鐵通勤圈基本形成,以及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深入推進,大規模區域市場、大縱深經濟腹地、相對完備產業配套、多樣化應用場景,為科創成果轉化孵化提供了技術熟化、產品中試、早期市場、產業轉化等全鏈條支撐。“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既要圍繞“誰來轉化孵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作用與中小企業“鋪天蓋地”作用,加強“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協同創新,探索“政府引導+園區集聚+企業唱戲”的湖南模式,又要圍繞“怎樣轉化孵化”,聚焦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加速等環節,探索構建“早期驗證—融合試驗—綜合推廣”場景應用創新體系,推動科創成果轉化從“給政策”“給項目”到“給機會”“給市場”轉變,完善政府采購等領域落實“五首”創新產品支持政策。
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為重點三位一體打造“產業湘軍”,培育“民營經濟根植+產業生態活躍”雙優勢的中部先進制造集聚區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兩個融合”。“產業湘軍”的最大底氣是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如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關鍵在于推進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一方面,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讓湖南傳統優勢產業“老樹開新枝”,既要注重夯實數字化底座,適度超前布局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性數據空間,發展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又要注重釋放數字化實效,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產業大腦+未來工廠”雙向賦能,支持“鏈主”企業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打造一批燈塔工廠,常態化推進“智賦萬企”行動,完善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體制機制。另一方面,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打造彰顯湖南特色優勢的國內外一流產業集群,既要推進服務型制造,大力發展金融、物流、工業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等專業化服務,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強化研發、設計、銷售、服務環節,向“微笑曲線”兩端更高價值鏈位置升級,又要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鼓勵企業開展跨國投資并購,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等。
探索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產業湘軍”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迫切需要培育壯大一批挑大梁的新興產業,對標對表2035年目標謀劃推進新興產業的“倍增計劃”。“十五五”時期,“產業湘軍”的主攻方向,是要在新興產業上“早打糧食”“多打糧食”,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既要進一步打造一批根植湖南、競爭力凸顯的新興產業集群,緊扣發展先進計算、新一代半導體、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打造湖南特色的數字產業集群,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現代醫藥、醫療器械、北斗產業、商業航天、海洋裝備等細分賽道培育一批領軍企業、知名品牌與拳頭產品;也要著眼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分行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大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主導產業本地配套率,提高供應鏈協同共享能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長遠謀劃未來產業“領航行動”。“產業湘軍”的未來決勝于未來產業,只有早播種、早培植,才能育成未來產業的參天大樹。當前,未來產業已成為鍛造中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必爭之地,各地競相出臺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專項計劃、實施方案與政策舉措,把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先手棋。“十五五”時期,“產業湘軍”需要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產業化”的未來產業培育鏈路,重點發揮湘江科學城技術策源作用,從“實驗室”到“大市場”高起點培育一批具備千億級萬億級增長潛力的未來產業集群。既要優先遴選部分技術趨于熟化、工藝相對完善、大規模產業化進入“臨門一腳”態勢的若干突破點集中發力,積極打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生物制造、3D打印材料等未來產業矩陣,加快培育一批未來產業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又要緊抓符合國家戰略需求、遵循科技發展方向、具備產業顛覆性影響但仍然處于技術攻關階段的領域,久久為功持續投入超導材料、腦機接口、類腦芯片、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
以“耐心資本”為導向建設科技金融體系,打造“政府耐心投+市場放心投”雙優勢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標桿地
推動政府資金“耐心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從科技金融客觀規律看,支持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全鏈條周期長、風險大,天然地需要資金密集投入、長期投入,尤其在當前形勢下,需要發揮好政府資金的作用。“十五五”時期,湖南如何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長期穩定的投資支持,讓政府投入穩定市場預期。重點是在地方財政壓力增大情況下,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創新政府引導基金管理機制,健全國資創投管理體制機制,引導各類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政府產業基金渠道,建立健全政府資金與市場化投資的聯動機制。
鼓勵市場資金“放心投”。科技金融是否活躍,關鍵看市場風向標,重點是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大膽投、放心投。“十五五”時期,湖南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市場,打造中部地區科技金融標桿地。第一,加快培育高質量創業投資機構,鼓勵湖南行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平臺機構等參與創業投資,培育優秀創業投資機構,提升股權投資、產業引導、戰略咨詢等綜合服務能力。引導和支持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天使投資基金與創業種子基金,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資本賦能”的全鏈條。第二,創新科技企業專屬信貸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推出科技企業研發貸、人才貸、訂單貸等信貸產品。提升“投貸保擔期租證”聯動效應,加強投貸聯動、投租聯動、投保聯動、投期聯動以及投證聯動,積極開展“銀行+保險”“期貨+租賃+保險”等模式創新。第三,進一步完善科創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加強專門的科技信貸擔保基金組建,支持長株潭地區開展科技保險試點,指導商業銀行優化科技信貸盡職免責制度。
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十五五”時期,在人才上做大文章、大做文章是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于構建全鏈條、全譜系的人才體系,加快實施“三尖”創新人才工程,引進和培育站在科技發展最前沿的“頂尖”戰略科學家和“拔尖”科技領軍人才,發掘和培育優秀青年科技創新“荷尖”人才,著力培養湖南“卓越工程師”“湖湘工匠”,通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澎湃活力催生湖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來源:《新湘評論》2024年第24期;作者:胡擁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未來產業(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處處長、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